穴位图

穴位 名

复熘 Fùliū,出《 灵枢 ·本输》。别名复留、昌阳、伏白、外命。复同“伏”即深伏,熘通流,此穴在内躁上,为“经”穴,经气至此已深伏流行,故名复熘

经属

属 足少阴肾经 ,是足少阴肾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金。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小腿内侧, 太溪 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取法:先找到太溪(坐位垂足,由足内踝向后推至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即是 太溪穴 ),直上量3横指,跟腱前缘处,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深层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分布着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隐神经是股神经中最长的一支。该神经自股三角内下降,经其尖进入股管。在该管的下端,与膝最上动脉共同穿股收肌腱板,离开该管;继在膝内侧缝匠肌和股薄肌之间,穿深筋膜,伴大隐表脉下降至小腿内侧,至小腿下三分之一处,分为二支:一支继续沿胫骨内侧缘下降至内踝;另一支经内踝的前面,下降至足的内侧缘。隐神经可与腓浅神经的足背内皮神经结合。上述的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等由胫神经的肌支支配。

作用与主治

作用: 补肾 益阴,温阳利水

主治: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 腰痛 , 水肿 , 小便不利 , 腹部胀满 , 肠鸣泄泻 ,大便脓血, 盗汗 , 自汗 ,伤寒无汗,目昏,嗌干痔血,
赤白带下 , 寒湿脚气 ,脚踹后廉及足跗上痛, 腹胀 ,肠鸣, 泄泻 , 脚气
,腿肿,足痿,热病无汗或汗出不止,腰嵴强痛,下肢 痿痹 ,身热无汗,现代又多用复熘穴治疗 肾炎 , 睾丸炎 , 功能性子宫出血 ,嵴髓炎,下肢 瘫痪 ,
尿路感染 , 小儿麻痹后遗症 ,腹膜炎, 痔疮 , 腰肌劳损 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有酸麻感,或有触电感向足底放散。深刺时,一定要避开胫后动、静脉,以防刺 破血 管。

灸法:艾炷灸或温 针灸 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按摩 :用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推按复熘穴1~3分钟,可缓解 腹泻 、盗汗、 四肢乏力 、腰嵴强痛。

配伍

配 合谷穴 治多汗,无汗或少汗。

配 肝俞穴 、 脾俞穴 治泄泻,水肿。

配 关元穴 、 足三里穴 、 肾俞穴 、 大肠俞穴 治 肾虚 泄泻。

配 肾俞 穴、 脾俞 穴、 水分穴 、太溪穴治肾虚水肿。

配 内关穴 、 合谷 穴、太溪穴治自汗。

文献摘要

《 黄帝内经 素问 ·刺腰痛》: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

《 针灸甲乙经 》:鼻孔中痛,腹中常鸣,骨寒热无所安,汗出不休,复熘主之。腰痛引嵴内廉,复熘主之。风逆四肢肿,复熘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足胫寒,复熘、 申脉 、 厉兑 。水肿气胀满,复熘、 神阙 。

《 备急千金要方 》:复熘、 丰隆 , 大都 主风逆四肢肿。

《 针灸大成 》:主肠澼,腰嵴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

《 医宗金鉴 》:主治 血淋 , 气滞 腰痛。

《玉龙歌》:无汗伤寒泻复熘,汗多宜将合谷收,若然六脉皆微细,金针一补脉还浮。

《杂病穴法歌》:水肿, 水分 与复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