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肓俞 Huāngshū,出《 针灸甲乙经 》。肓即肓膜,俞即输注,肾经之气由此输注肓膜,故名肓俞。

经属

属 足少阴肾经 ,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

取法:仰卧,肚脐旁开半横指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分布同 大赫
。为第十肋间神经分布处。皮肤由第九、十、十一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脐部为腹白线形成的疏松疤痕,与表面的皮肤合,形成皮褶。脐周围的浅静脉通过胸腹壁浅静脉,附脐静脉、腹壁浅静脉和腹壁上下静脉、腰静脉、肋间静脉等的属支,沟通了上下腔静脉系和门静脉系之间的吻合。腹腔内穴位相对应的器官主要是大网膜、小肠等。

作用与主治

作用: 理气止痛 , 润肠通便

主治:胃肠,二阴等疾患:如 腹部胀满 ,肠鸣切痛, 黄疸 , 泄泻 , 大便干燥 , 疝气 ,五淋, 腹痛 , 腹胀 , 呕吐 , 便秘 , 疝痛 ,
小便淋沥 , 月经不调 ,腰嵴痛,现代又多用肓俞穴治疗胃痉挛,肠疝痛 , 习惯性便秘 , 肠炎 , 痢疾
,胃痉挛,肠麻痹, 尿道炎 , 膀胱炎 , 角膜炎 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并向下传导。宜缓慢进针,以免伤及小肠。

灸法:艾炷灸或温 针灸 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按摩 :用拇指指腹从上向下推摩肓俞穴,每次3~5分钟,可治腹痛、便秘、 腹泻 、月经不调、疝气等疾病。

配伍

配 大敦穴 、 归来穴 治疝气痛,腹痛。

配 合谷穴 、 天枢穴 治便秘,泄泻,痢疾。

配 天枢 穴、 中脘穴 、 内关穴 、 足三里穴 治腹胀、腹痛。

配 大敦 穴、 隐白穴 、 三阴交穴 治疝气。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大肠寒中,大 便干 ,腹中切痛。

《 备急千金要方 》:大腹 寒疝 。

《 针灸聚英 》:腹满响响然不便,心下有寒, 目赤 痛从内眦始。

《百症赋》:肓俞、 横骨 ,泻五淋之久积。

《 针灸大成 》:主腹切痛,寒疝,大便燥,腹满响响然不便,心下有寒,目赤痛从内眦始。

《循经考穴编》:腹膨满,奔响寒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