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肩井 JiānJǐng,出《 黄帝内经 素问 · 气穴 论》。原称肩解,《 针灸甲乙经 》始名肩井。别名膊井(《太平圣惠方》),髆井(《铜人腧穴 针灸
图经》),肩解(《黄帝 内经 素问·气穴论》王注)。名解:肩,颈项之下。凹陷深处曰井。此穴在肩部,当 缺盆
直上之凹陷处,以其穴居肩上之凹陷,喻经气深聚之所,故名肩井。

经属

属 足少阳胆经 。是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阳明胃经 、阳维脉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肩上,前直 乳中 ,当 大椎 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取法:先找到大椎(低头,颈背交界椎骨高突处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 大椎穴 ),再找到锁骨肩峰端,二者连线中点即是肩井穴。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上后锯肌。有颈横动、静脉。分布着锁骨上神经后支及副神经。皮肤由第4、5、6颈神经后支重叠分布。肩胛提肌,位于颈椎横突和肩胛骨内侧角与嵴柱缘上部之间,由肩胛嵴神经支配。上后锯肌在前肌的深面稍下方,由第6、7颈椎和第1、2胸椎棘突第2~5肋角的外面,该肌由第一至第四胸神经后支支配。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及其下方斜方肌,在颈横动脉的内侧,深进肩胛提肌、上后锯肌。

作用与主治

作用: 祛风清热 , 通经活络 , 豁痰开窍 。

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 中风 痰涌, 咳嗽气逆 , 眩晕 , 瘰疬 , 难产 , 乳痈 , 胞衣不下 ,产后
乳汁不下 ,乳汁少, 乳癖 , 头项强痛 ,上肢不遂, 头痛 ,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疗 乳腺炎 , 功能性子宫出血 , 乳腺增生 ,滞产, 产后血晕
,颈淋巴结结核, 中风偏瘫 ,项强 ,肩背痛, 高血压 ,脑卒中, 神经衰弱
,副神经麻痹,落枕,颈项肌痉挛,中风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 等。

配伍

1、配 肩髃穴 、 天宗穴 治肩背痹痛。

2、配 乳根穴 、 少泽穴 治 乳汁不足 ,乳痈。

3、配 合谷穴 , 三阴交穴 治难产。

4、配 足三里穴 、 阳陵泉穴 治 脚气 酸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感明显,向四周扩散。

注意:肩井穴深部正当肺尖,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 :按摩肩井穴,可缓解落枕和肩酸背痛等症。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背痹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

《 备急千金要方 》:难产,针两肩井入一寸泻之,须臾即分娩。

《 千金翼方 》:凡难产,针两肩井一寸,泻之,须臾即生也。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百病,灸肩井二百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 五劳七伤 ,颈项不得回顾,背膊闷,两手不得向头,或因仆伤腰髋痛,脚气上攻……若妇人 堕胎
后,手足厥逆,针肩井立愈。若灸更胜针,可针七壮。

《 针灸大成 》:主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气逆, 妇人难产 ,堕胎后手足厥逆,针肩井立愈。头项痛,五劳七伤,臂痛,两手不得向头。

《 类经图翼 》:孕妇禁针。

《 医宗金鉴 》:主治扑伤,肘臂疼痛不举。

《百症赋》:肩井乳痈而极效。

《玉龙歌》:急疼两臂气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脚气酸痛肩井先,次寻三里 阳陵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