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溪穴
穴位 名
解溪 JieXi,出《 灵枢
·本输》。别名草鞋带、鞋带。解,有判解、离散之义。谿,同溪,为山间的水流。《汉书·司马相如传》:“振溪通谷,寰户沟渎。”陷处为溪。穴在足关节当前正中,胫骨与距骨相接之凹隙中,适当束缚鞋带之处,因名“解溪”。
经属
属 足阳明胃经 ,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取法: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足背两条肌腱之间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十字韧带、胫腓韧带联合。有胫前动、静脉。分布着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皮肤由腓浅神经分布。小腿深筋膜致密,
在踝关节前方形成小腿十字韧带。该韧带由附着于跟骨外侧前部的外侧束,和附着在内踝及足内侧缘的内侧上下支组成。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达胫、腓骨之间的胫腓韧带联合。
作用与主治
作用: 舒筋活络 ,清胃化痰, 镇惊安神
主治: 头痛 , 眩晕 , 癫狂 , 腹胀 , 便秘 ,下肢 痿痹 , 目赤 ,胃热 谵语 ,面肿, 霍乱 ,瘈疭, 惊悸 , 咳喘 ,膝重转筋,脚软无力,
神经性头痛 , 胃炎 , 肠炎 ,气逆发噎, 消化不良 ,饥不欲食, 肾炎 , 面神经麻痹 ,足下垂,踝关节周围组织 扭伤 ,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
头面浮肿 ,脚腕无力,头面 水肿 ,面赤, 眉棱骨痛 ,瘛疭,惊风 ,谵语,足踝肿痛,脚重, 癫痫
,精神病,腓神经麻痹, 高血压 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或平刺1~1.5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按摩 :经常用拇指指腹向内用力按压解溪,每次1~3分钟,可以强壮内脏器官, 健胃 益脑。
配伍
1、配 条口穴 、 丘墟穴 、 太白穴 治膝股肿痛,脚转筋。
2、配 血海穴 、 商丘穴 治腹胀。
3、配 昆仑穴 、 太溪穴 治踝部痛。
4、配 商丘 穴、 血海 穴治腹胀。
5、配商丘穴、 丘墟 穴、 昆仑 穴、 太溪 穴治踝部痛。
6、配丘墟穴、商丘穴治踝 关节痛 。
7、配阳跷穴治癫疾。
8、配 经渠穴 、 阳池穴 、 合谷穴 、 支沟穴 、 前谷穴 、 内庭穴 、 后溪穴 、 腕骨穴 、 阳谷穴 、 厉兑穴 、 冲阳穴 治热病汗不出。
文献摘要
《 针灸甲乙经
》:热病汗不出,善噫,腹胀满,胃热谵语,解溪主之。疟,瘛疭惊,股膝重,胻转筋,头眩痛,解溪主之。风水面浮肿,颜黑,解溪主之。风从头至足,面目赤,口痛啮舌,解溪主之。癫疾,发寒热,欠,烦满,悲泣出,解溪主之。霍乱,解溪主之。白膜复珠,瞳子无所见,解溪主之。狂,易见鬼与火,解溪主之。
《 备急千金要方 》:解溪,主口痛,啮舌。主腹大,下重;主瘛疭而惊。主膝重,脚转筋, 湿痹 。白幕复珠子,无所见,解溪主之。
《 针灸大成 》: 头风 ,面赤,目赤,眉攒疼不可忍。
《 针灸 逢源》: 寒湿脚气 ,灸解溪七壮。
《玉龙歌》: 惊悸怔忡 ,取 阳交 解溪勿误。
《 类经图翼 》:泻胃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