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极泉 Jíquán,出《 针灸甲乙经
》。名解:尽处为极,水之高而有源者为泉。少阴于六经为最里,而心脏居胸部之极深。本经之气,承足太阴经循经内行。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传交手少阴经。由本穴透出,循行于外,穴当心经最高处,喻犹出于极深之泉也,故名“极泉”。

经属

属 手少阴心经 。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取法:上臂外展,腋窝顶点可触摸到动脉搏动,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腋腔及其内容、大圆肌。外侧为腋动脉。分布着尺神经,正中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皮肤较厚,皮内汗腺发达,表面长有腋毛,由肋间臂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双重分布。皮下组织疏松,富有脂肪组织和淋巴结。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腋筋膜入腋腔。该腔为胸廓与臂部之间由肌肉围成的腔隙,是颈部与上肢血管、神经的通路。因此,腔内除大量的脂肪(内含有淋巴结及其相连的淋巴管)外,围绕腋动脉有臂丛神经的三个束及其五条支配上肢肌的终支。而针经臂丛内侧,可深达腋腔后壁肌肉之一大圆肌,该肌由肩胛下神经支配。

作用与主治

作用:有 理气活血 、疏 通经络

主治:上肢不遂, 心痛 , 心悸 , 冠心病 ,心包炎, 胸闷 , 胸膜炎 ,胸 胁痛 ,胁肋痛, 胁肋胀痛 ,胁满, 肋间神经痛 , 瘰疬
,肩臂疼痛,肩臂不举, 肩周炎 ,腋下肿,肘臂厥冷,臂肘寒痛,四肢不收,手指胀痛, 咽干 烦渴
,悲愁不乐,干呕,颈淋巴结核, 半身不遂 , 偏瘫 ,目黄,悲烦,气短,心悲不乐, 胃痛 , 腋臭 , 心绞痛 ,脑血管病后遗症,癔病,乳汁分泌不足等。

配伍

1、配 支沟穴 治胁肋痛。

2、配 阴郄穴 、 漏谷穴 治心绞痛。

3、配 肩髃穴 治 肩痛 不举。

4、配 太渊穴 、 天突穴 治咽干, 咽喉肿痛 。

5、配 侠白穴 治心痛于呕烦满、肘臂冷痛。

6、配 神门穴 、 内关穴 、 心俞穴 治心痛,心悸,冠心病。

7、配 肩髃 穴、 曲池穴 治肩臂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整个腋窝酸胀,有麻电感向前臂指端放散。注意:避开动脉。不宜大幅度提插,以免刺伤腋窝部血管,引起腋内出血。

灸法:艾炷灸或温 针灸 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 :每天早晚用中指按摩左右极泉穴各1~3分钟,可辅助治疗冠心病等各种心脏疾病。

文献摘要

《 外台秘要 》:主 心腹痛 ,干呕哕,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掌中热痛。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痛,干呕,四肢不收,咽干烦渴,臂肘厥寒,目黄,胁下满痛。

《 针灸大成 》:主臂肘厥寒,四肢不收,心痛干呕,烦渴,目黄,胁满痛,悲愁不乐。

《循经考穴编》:肩膊不举,马刀侠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