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梁门 Liángmén,出《 针灸甲乙经 》。梁通“粱”(即粮食),门指门户,穴平脐上4寸,相当于饮食出入胃腑之门户,故名梁门。

经属

属 足阳明胃经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取法:仰卧,取肚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再水平旁开3横指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分布着第八肋间神经分支。皮肤由第7、8、9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内浅静脉吻合丰富,形成网状。深部动脉有静脉伴行,并与浅静脉有广泛的交通。腹壁上动脉直接延续于胸廓内动脉,该动脉由胸腔,经膈肌附着部的胸肋三角至腹部,穿腹直肌鞘后层,继行于鞘后层和腹直肌之间而下降,然后穿入肌质内,分支并与腹壁下动脉的分支吻合。

作用与主治

作用:和胃理气,健脾调中

主治: 胃痛 ,急性 胃炎 , 慢性胃炎 , 胃溃疡 , 十二指肠溃疡 , 胃下垂 ,胃 神经官能症 ,胃痉挛,溃疡病,胃炎, 呕吐
, 腹胀 , 食欲不振 , 大便溏薄 ,呕吐,呃逆, 纳呆 ,完谷不化,腹中积滞,痰饮 心痛 , 疝痛 , 脱肛
, 泄泻 , 便溏 , 肠炎 , 痢疾 , 消化不良 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可伴胃部沉重感。

灸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 :用食指指腹按压梁门,每次3~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宜,可治胃痛、呕吐和胃下垂。

配伍

1、配 中脘穴 、 足三里穴 、 内关穴 、 公孙穴 治胃溃疡。

2、配 公孙 穴、 足三里 穴、 内关 穴治胃痛,腹胀,呕吐。

3、配内关穴、 梁丘穴 治消化不良。

4、配 胃俞穴 、 脾俞穴 、 肾俞穴 、 上巨虚穴 治便溏。

5、配 梁丘 穴、 中脘 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文献摘要

《 针灸 甲乙经》:腹中积气结痛,梁门主之。

《 针灸大成 》:治胁下积气,食饮不思,大肠 滑泄 ,完谷不化。

《 备急千金要方 》:梁门,主胸下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