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颅息 Lúxī,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颅囟。颅指头;息,安宁、休息。穴在颅侧睡眠着枕之处,以其有关休息,故而名之。

经属

属 手少阳三焦经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头部,当 角孙 至 翳风 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取法:先找到翳风(头偏向一侧,将耳垂下压,所覆盖范围中的凹陷处即是 翳风穴 )和角孙(在头部,将耳郭折叠向前,找到 耳尖 ,耳尖直上入发际处即是 角孙穴
),二者之间做耳轮连线,连线的上1/3与下1/3交点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有耳后动、静脉。为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皮内含有大量有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皮肤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其内除上述皮神经外还有耳后动、静
脉经 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刺入枕额肌的肌腹,该肌腹由面神经的耳后支支配。

作用与主治

作用: 通窍 聪耳,泄热 镇惊

主治: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 头痛 , 耳鸣 , 耳聋 ,耳痛,耳肿流脓, 中耳炎 ,目视不明,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 小儿惊痫 , 小儿惊风 ,惊厥,瘈疭
, 呕吐 涎沫, 喘息 , 哮喘 ,胁肋痛不得转侧, 抽搐 ,身热等。

刺灸法

刺法:沿皮刺0.3~0.5寸,或 三棱 针点刺出血

灸法: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 :将食指和中指贴于耳后根处按摩1~3分钟,可治头痛、耳呜、耳聋、中耳炎等症。

配伍

配 风池穴 、 外关穴 、 太阳穴 、 足临泣穴 治 偏头痛 。

配翳风穴、 耳门穴 、 听宫穴 、 听会穴 治一切耳病。

配 风池 穴、角孙穴、 太阳 穴、 合谷穴 治视网膜出血。

配 中渚穴 、 外关 穴耳鸣、耳聋。

配太阳穴、 百会穴 治头痛。

配 内关穴 、 神门穴 治瘛疭。

配 听宫 穴、 听会 穴、 中渚 穴治耳鸣,耳聋。

配角孙穴、 头维穴 、太阳穴治偏头痛。

配人中穴、 中冲穴 、 合谷 穴治小儿 惊痫 。

文献摘要

《 针灸 甲乙经》:身热痛,胸 胁痛 不可反侧,颅息主之。小儿痫喘不得息,颅息主之。

《 针灸大成 》:主耳鸣痛,喘息, 小儿呕吐 涎沫,瘛疭,发痫,胸胁相引,身热头痛,不得卧,耳肿及脓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身热头重,胁痛不得转侧,风痉,耳聋,小儿发痫,瘛疭,呕吐涎沫,惊恐失精,瞻视不明。

《 备急千金要方 》:主小儿痫喘不得。

《百症赋》:痓病非颅息而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