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偏历 Piānlì,出《 灵枢
·经脉》。偏,不平不正之义。《说文》“历,过也。”《论衡·超奇》:“上通下达谓之历。”此穴当桡骨之桡侧偏背侧处,位于前臂之偏旁,并从此分出旁支,斜络于太阴也。经脉之气由此经历而过,别走太阴,故名偏历。杨上善谓:“手阳明经上偏出此络,经历手臂,别走太阴,故曰偏历也。”

经属

属 手阳明大肠经 。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 阳溪 与 曲池 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取法:两手虎口垂直交叉,中指端落于前臂背面处有一凹陷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拇短伸肌、桡侧腕长伸肌腱、拇长展肌腱。有头静脉。桡侧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尺侧分布着前臂皮神经和前臂骨间神经。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较薄,有头静脉的起始部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以后,经拇短伸肌腱到桡侧腕长伸肌腱,深达拇长展肌腱。以上三肌(腱)均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作用与主治

作用: 清热利尿 , 通经活络

主治: 耳鸣 , 耳聋 , 目赤 , 鼻衄 , 喉痛 , 扁桃体炎 ,手臂酸痛,颊肿,目赤痛,口眼斜,齿痛,水臌, 小便不利 , 水肿 , 肩痛
,臂痛,肘痛,腕痛,前臂 神经痛 , 癫痫 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或针尖向肘部方向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 :经常用拇指指腹揉按偏历数次 ,每次1~3分钟,可预防面部神经麻痹和脑 中风 。

配伍

1、配 翳风穴 、 听会穴 治 耳鸣耳聋 。

2、配 天枢穴 、 足三里穴 、 阴陵泉穴 治 腹胀 水肿。

3、配 手三里穴 治肘臂酸重屈伸不利。

4、配 合谷穴 、 二间穴 、 昆仑穴 、 足通谷穴 治鼻衄。

5、配 阳溪穴 、 商阳穴 、 络却穴 、 腕骨穴 、 前谷穴 治耳鸣。

6、配 关元穴 、 中极穴 、 三阴交穴 治水肿。

7、配 合谷 穴、 曲池穴 、 支沟穴 治肩臂疼痛。

8、配 太渊穴 治 感冒 , 头痛 , 咽喉痛 。

9、配 水分穴 、 阴陵泉 穴治水肿。

10、配阳溪穴、 商阳 穴、 络却 穴、 腕骨 穴、 前谷 穴治实邪耳鸣。

文献摘要

《 黄帝内经 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膈。取之所别也。

《 针灸甲乙经 》:风疟,汗不出,偏历主之。癫疾多言,耳鸣,口僻,颊肿,实则聋,龋, 喉痹 不能言,齿痛,鼻鼽衄;虚则痹, 膈俞
、偏历主之。目,目,偏历主之。

《 医宗金鉴 》:肺经里之原穴 太渊 ,大肠表之络穴偏历,二穴应刺之症,即胸胀溏泻, 小便频数 ,洒洒 恶寒 ,翕翕 发热 , 咳嗽
喘促,气短,皮肤、肩、背、 缺盆 麻木痉痛,皆肺、大肠经病也。

《 针灸大成 》:主肩膊肘腕酸疼,眯目,齿痛,鼻衄,寒热疟,癫疾多言,咽喉干,喉痹,耳鸣,风汗不出, 利小便 。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膈,补之。

《针经标幽赋》: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