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束骨 Shùgǔ,出《 灵枢
·本输》。名解:束,捆也、束缚也。骨,水也。束骨名意指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不能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和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二气交会后聚集穴内既不能升亦不能降,如被束缚一般,故名束骨。

经属

属 足太阳膀胱经 。是足 太阳 膀胱经的输穴,五行属木。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足外侧,第五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

取法:沿小趾向上摸,摸到小趾与足部相连接的关节,关节后方皮肤颜色交界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趾展肌、小趾短屈肌、第五跖骨骨膜。皮肤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腓肠神经沿跟腱外侧缘下降,经外踝与跟骨之间,在外踝下方转向前行,改称为足背外侧皮神经,沿足及小趾外侧缘,达小趾末节基底部。

作用与主治

作用:疏经 活络 , 散风清热 , 清利头目 。

主治:头目,腰背,下肢等疾患:如身热, 头痛 , 目赤 , 耳聋 , 眩晕 ,项强, 腰痛 ,髀枢痛,脚如结
,腨如裂, 癫狂 , 惊痫 , 泄痢 , 疟疾 ,痈疽, 疔疮 ,目眩,腰背痛,下肢后侧痛, 腰腿疼痛 , 癫痫 ,痫,现代又多用束骨穴治疗 神经性头痛
,落枕,腓肠肌痉挛, 头晕 ,精神病,眼 结膜炎 ,泪管狭窄, 高血压 ,肛门手术后疼痛等。

配伍

1、配 肾俞穴 、 太冲穴 治目眩。

2、配 风池穴 、 百会穴 、 印堂穴 、 太冲 穴治头痛。

3、配 风池 穴、 天柱穴 、 后溪穴 治项强。

4、配 大肠俞穴 、 腰阳关穴 、 委中穴 、 昆仑穴 治 腰腿痛 。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或艾柱灸3-5壮。

文献摘要

《 针灸甲乙经
》:暴病头痛、身热痛、肌肉动、耳聋、恶风、目眦烂赤、项不可以顾、髀枢痛、泄、肠癖,束骨主之。寒热腰痛如折,束骨主之。身痛、狂、善行、癫疾,束骨主之。

《备急于金要方》:狂易,多言不休。

《铜人腧穴 针灸 图经》:目眩项不可回顾。

《百症赋》: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 天柱 。

《循经考穴编》:主本节肿疼,足心 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