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溪穴
穴位 名
太溪 Tàixī,出《 灵枢 ·本输》。别名吕细,内 昆仑 ,大溪。太意即甚大,溪即沟溪,此穴在内踝与跟腱的间隙中,如居沟溪,故名太溪。
经属
属 足少阴肾经 ,是足太阴肾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 内踝尖 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取法:坐位垂足,由足内踝向后推至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与跟腱、跖肌腱之间、趾长屈肌。前方有胫后动、静脉。皮下组织内的浅静脉向前归流大隐静脉,向后归流小隐静脉。跟腱前方及两侧脂肪组织较发达。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经过处。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胫神经和胫后动脉体表投影的下点则在内踝和跟腱之间,神经在动脉的后方。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肌腱均受胫神经支配。
作用与主治
作用:滋阴 益肾 , 壮阳 强腰
主治:前阴,肺胸,五官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 遗精 , 阳痿 ,遗溺, 月经不调 , 经闭 , 疝瘕 积聚,不眠, 癫狂 , 咳喘 ,唾血, 头痛 ,
牙痛 , 咽喉肿痛 , 鼻衄 不止, 耳鸣耳聋 ,热病烦心,多汗, 心痛 ,胸胁支满,消渴, 黄疸 ,痿症, 腰痛 ,足跟肿痛,两腿生疮, 头痛目眩
,齿痛, 耳聋 , 耳鸣 , 气喘 , 胸痛 咯血 , 失眠 , 健忘 ,遗精 , 小便频数
,腰嵴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眩晕 , 咳血 ,多梦, 泄泻 ,齿痛龈肿, 视力减退 , 咳嗽 ,咯血,不寐,腰背痛,足跟痛,现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疗 肾炎
, 膀胱炎 , 口腔炎 , 慢性咽炎 ,神经性耳聋, 神经衰弱 , 乳腺炎 ,下肢 瘫痪 ,肾炎, 遗尿 , 肺气肿 , 支气管炎 , 哮喘 ,慢性 喉炎
, 腰肌劳损 ,心内膜炎,膈肌痉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触电感向足底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 针灸 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按摩 :用拇指指腹由上往下刮太溪穴,每日早晚左右足各刮1~3分钟,可调节和缓解肾炎、膀胱炎、遗尿、遗精等病症。
配伍
1、配 少泽穴 治 咽喉炎 ,齿痛。
2、配 飞扬穴 治头痛目眩。
3、配 肾俞穴 、 志室穴 治遗精。阳痿, 肾虚腰痛 。
4、配 关元穴 、 中极穴 、 肾俞 穴、 膀胱俞穴 治小便频数。
5、配 大陵穴 、 神门穴 、 三阴交穴 治失眠。
6、配肾俞穴、 命门穴 、 志室 穴、 腰阳关穴 、 委中穴 治 肾虚 腰痛。
7、配 太冲穴 、 风池穴 治头痛、眩晕。
8、配三 阴交穴 、听官穴、 听会穴 治耳鸣、耳聋。
文献摘要
《 黄帝内经 灵枢·厥病》: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 然谷 、太溪。
《 针灸甲乙经 》: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少腹热、嗌中痛、 腹胀
内肿、涎下、厥心痛、如锥针刺,大溪主之。疟、咳逆心闷不得卧、呕甚、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寒厥足热,太溪主之。胸胁 喘满 、不得俯仰、溃痈、 咳逆上气
、咽喉喝有声,太溪主之。厥气上逆,太溪主之。
《 医宗金鉴 》:消渴,房劳,妇人水蛊, 胸胁胀满 。
《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太溪、昆仑、 申脉 ,最疗足肿之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