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枢穴
穴位 名
天枢 Tiānshū,出《 灵枢
·骨度》。别名长溪、长谿、谷门,循际、长谷、大肠募。天即天空,枢即枢纽,脐上为天属阳,脐下为地属阴,平脐高度则相当天地间枢纽部位,穴在脐旁,故名天枢。
经属
属 足阳明胃经 ,为大肠的募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取法:仰卧,肚脐旁开3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分布着第十肋间神经分支。皮肤由第9、10、11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从嵴髓发出的嵴神经,在胸腹壁呈阶段性分布,第10胸嵴髓段相连的嵴神经的皮
支正 分布于脐平面。腹直肌鞘内布有肋间动脉、腹壁上下动脉。脐上为腹壁上动脉,脐下为腹壁下动脉,肋间动脉呈阶段性。腹腔内穴位相对应的器官是大网膜、小肠。
作用与主治
作用:调中和胃, 理气健脾
主治: 腹痛 , 腹胀 ,肠鸣, 泄泻 , 痢疾 , 便秘 , 肠痈 ,热病, 疝气 , 水肿 ,绕脐切痛, 赤白痢疾 , 细菌性痢疾 , 呕吐 , 纳呆
,癓瘕积聚, 疟疾 振寒,热甚狂言,肠道蛔虫症, 肠梗阻 , 阑尾炎 ,小儿单纯性 消化不良 , 急性胃肠炎 , 小儿腹泻 ,过时不止, 淋浊 ,脐疝,
黄疸 , 腰痛 , 胆囊炎 , 肝炎 , 月经不调 , 子宫 内膜炎, 功能性子宫出血 , 痛经 , 经闭 , 赤白带下 , 崩漏 , 带下 , 产后腹痛
, 肾炎 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同侧腹部。
灸法:艾炷灸或温 针灸 5~10壮,艾条灸15~30分钟。孕妇不可灸。
按摩 :用食指和中指按揉天枢2分钟,可缓解消化不良、 恶心呕吐 、胃胀、 腹泻 、腹痛等症,效果明显。
配伍
1、配 足三里穴 治小儿腹泻。
2、配 足三里 穴、 内关穴 治消化不良、腹泻。
3、配 上巨虚穴 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4、配 上巨虚 穴、 曲池穴 治细菌性痢疾(简称 菌痢 )。
5、配上巨虚穴、 阑尾穴 治 急性阑尾炎 。
6、配足三里穴、 大肠俞穴 治肠麻痹、便秘、 肠炎 。
7、配 中脘穴 、 气海穴 、足三里穴治急 慢性肠炎 。
8、配 中极穴 、 三阴交穴 、 太冲穴 治月经不调和痛经。
文献摘要
《 针灸甲乙经 》: 腹胀肠鸣
,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挟脐急,天枢主之。疟,振寒,热甚狂言,天枢主之。脐疝,绕脐而痛,时上冲心,天枢主之。气疝哕呕,面肿,奔豚,天枢主之。大肠胀者,天枢主之。阴疝,气疝,天枢主之。女子胞中痛,月水不依时休止,天枢主之。
《 备急千金要方 》: 小便不利 ……灸天枢百壮。天枢,主疟振寒,热盛狂言。天枢,主冬月重感于寒则泄,当脐痛,肠胃间游气切痛。
《 针灸大成 》:主奔豚,泄泻,胀疝, 赤白痢 ,水痢不止,食不下, 水肿腹胀 肠鸣,上 气冲 胸,不能久立,久积冷气,绕脐切痛,时上冲心,烦满呕吐, 霍乱
,冬月感寒泄利,疟寒热狂言,伤寒饮水过多,腹胀 气喘 ,妇人女子癥瘕,血结成块,漏下赤白,月事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