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悬枢 Xuánshū,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悬极俞(《医心方》),悬柱(《 医学入门
》)。悬,通旋,旋转,悬起,为托空不着之处。枢,枢纽,枢要,通上连下为枢,为致动之机。穴当人身旋转枢要之处,物必悬而能旋,上身为下身旋转之所悬附,故人身之旋动必以腰椎为其枢纽。人当仰卧之时,腰嵴处约有数寸悬空,可以探手通过。本穴适当此处之上端,两条膂嵴之间,故名之以悬,而日悬枢。小儿仰卧,悬空最显,老弱疲乏者悬空较微。

经属

属 督脉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下凹陷中。

取法:从 命门穴 (肚脐水平线与后正中线交点,按压有凹陷处即是 命门 穴)沿后正中线向上推一个椎体,其上缘凹陷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作用与主治

作用: 温补脾肾 、强壮腰嵴

主治:脾胃及腰背疾患等:如 脾胃虚弱 , 胃痛 , 腹胀 , 腹痛 ,水谷不化,肠鸣, 泄泻 , 痢疾 ,
急性胃肠炎 ,腰嵴强痛,腰肌筋膜炎, 脱肛 ,不得俯仰,奔豚, 疝气 ,腰背神经痉挛,胃肠 神经痛 , 胃下垂 , 肠炎 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深刺时有触电感向两下肢放散。注意: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

灸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 :常按揉悬枢穴,可治腹胀、 腹泻 、 消化不良 、腰背部疼痛等胃肠疾病。

配伍

配 足三里穴 、 内关穴 治急性胃痛。

配 天枢穴 、 气海穴 治泄泻。

配 肾俞穴 治 腰痛 。

配 天枢 穴、 中脘穴 治 食积腹胀 。

配天枢穴、 足三里 穴治泄泻、痢疾。

配 肾俞 穴、 委中穴 治腰痛、腿痛。

文献摘要

《 针灸 甲乙经》:腹中积上下行,悬枢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主积气上下行,水谷不化,下利,腰嵴强不得屈伸,腹中留积。

《 针灸大成 》:主腰嵴强不得屈伸,积气上下行,水谷不化,下利,腹中留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