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悬钟 Xuánzhōng,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绝骨(《 备急千金要方
》),髓孔(《灸法图残卷》)。悬即悬挂,钟即钟铃,此穴当外踝上,正是古时小儿悬挂脚铃部位,故名悬钟。

经属

属 足少阳胆经 。是八会穴之髓会。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 外踝尖 上3寸,腓骨前缘。

取法:外踝尖直上4横指处,腓骨前缘处即是。

解剖

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短肌腱、趾长伸肌、踇长伸肌。皮肤由腓总神经的分支腓浅神经分布。腓骨长、短肌由腓浅神经的肌支支配,踇长屈肌和趾长屈肌由胫神经支配。

作用与主治

作用: 平肝熄风 ,舒肝 益肾

主治:头项、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 偏头痛 ,颈项强, 鼻衄 , 瘰疬 ,腋肿,胁肋疼痛,四肢 关节酸痛 , 半身不遂 , 筋骨挛痛 , 脚气
,跟骨痛,浑身疮癞,项强, 胸胁胀痛 ,下肢 痿痹 , 咽喉肿痛 ,痔疾,颈项强痛, 便秘 ,现代又用悬钟穴治疗落枕,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肿大,
肋间神经痛 , 坐骨神经痛 ,小儿舞蹈病,血管性 头痛 ,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 胸腹胀满 ,颈项强急,落枕, 腰腿疼痛 ,下肢 瘫痪 , 中风
后遗症,嵴髓炎, 腰扭伤 ,头痛 , 扁桃体炎 , 鼻炎 , 鼻出血 等。悬钟穴具有疏调肝胆气机、 通经活络 、
祛风止痛 、补髓壮骨之功效,是传统治疗中风病中经络所致半身不遂的要穴之一,亦可用于 中风昏迷 复苏后遗留半身不遂后遗症的治疗。经常 艾灸 悬钟、 足三里
可以预防中风。

配伍

1、配 肾俞穴 、 膝关穴 、 阳陵泉穴 治 腰腿痛 。

2、配 环跳穴 、 风市穴 、 阳陵泉 穴治坐骨 神经痛 。

3、配 风池穴 、 后溪穴 治颈项强痛。

4、配 百会穴 、 肾俞 穴、 太溪穴 、 足三里穴 治老年性痴呆。

5、配 内庭穴 治 心腹胀满 。

6、配 昆仑穴 、 合谷穴 、 肩髃穴 、 曲池穴 、足三里穴治中风、半身不遂。

7、配 后溪 穴、 列缺穴 治项强、落枕。

刺灸法

刺法:直刺1.0~1.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足部放散。注意:针刺时切记手法不能过强,以免刺中腓神经分支导致下肢麻木、行走困难。

灸法:艾炷灸或温 针灸 3~5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 :经常按揉悬钟穴,可 强健筋骨 ,补髓充脑。

文献摘要

《 黄帝内经 素问 ·刺疟》: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针灸甲乙经》:腹满,胃中有热,不嗜食,悬钟主之。胫酸痛,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其血立已。小儿腹满不能食饮,悬钟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风,灸百壮,治风,身重心烦,足胫痛。主 湿痹 ,流肿,髀筋急瘛,胫痛。主膝胫酸摇,酸痹不仁, 筋缩
,诸节酸折,风劳身重。主五淋。主腹满。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 腹胀 满,胃中热不嗜食,膝胻痛,筋挛足不收履,坐不能起。

《 类经图翼 》:主治颈项痛,手足不收,腰膝痛,脚气筋骨挛。

《 医宗金鉴 》:主治胃热腹胀, 胁痛 脚气,脚胫湿痹,浑身瘙痒,趾疼等证。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足缓难行先绝骨,次寻 条口 及 冲阳 。

《针经标幽赋》:悬钟、 环跳 ,华佗刺躄足而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