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翳风 Yīfēng,出《 针灸甲乙经 》。翳,指 华盖
,有遮蔽、掩覆之义,翳指大鸡毛扇也,状如耳形。风,为六淫之一。此穴在乳突之前下方凹陷,耳垂后面凹陷处,当衣领上缘,其形如遮蔽风邪之屏翳,穴近是处,故名翳风。

经属

属 手少阳三焦经 ,是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取法:头偏向一侧,将耳垂下压,所覆盖范围中的凹陷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有耳后动、静脉,颈外静脉。分布着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处。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疏松,耳后静脉面后静脉汇合成颈外(浅)静脉,在胸锁乳突肌浅面向下后斜行,至该肌后缘,锁骨上约2.5厘米处,穿深筋膜汇入锁骨下静脉。沿颈外静脉排列的淋巴结称为颈淋巴结,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腮腺咬肌筋膜,在乳突肌与胸锁乳突肌前缘,继而进达腮腺的下颌后突部,可深抵起于基突的肌肉。

作用与主治

作用: 聪耳明目 ,疏风通络

主治:面颊、耳部疾患等:如面瘫, 口噤 , 腮腺炎 ,下颌 关节炎 ,下颌脱臼,牙床急痛, 耳聋 , 耳鸣 , 中耳炎 , 瘰疬 ,口眼斜, 牙关紧闭
,齿痛,颊肿,瘰疬 ,耳中痛,聋哑,目不明, 目翳 ,暴喑不能言, 牙痛 , 乳蛾 ,痉病,狂疾,聤耳, 口噤不开
, 头痛 ,笑肌麻痹,甲状腺肿, 面神经麻痹 ,膈肌痉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耳后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舌前部及半侧面部。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中迷走神经,引起唿吸心搏停止。

灸法:艾炷灸或温 针灸 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 :用手指尖大力按压翳风穴,一般5分钟内就可以止嗝。

配伍

配 颊车穴 、 合谷穴 治 痄腮 (腮腺炎)。

配 地仓穴 、 颊车 穴、 四白穴 、 合谷 穴治面瘫。

配 下关穴 治下颌关节炎。

配 关冲穴 、 中渚穴 治耳聋、耳鸣。

配听官穴、 听会穴 、 耳门穴 、 中渚 穴治耳疾。

配 听宫穴 、 听会 穴治耳鸣,耳聋。

配 地仓 穴、颊车穴、 阳白穴 、 承泣穴 治面神经麻痹。

配 下关 穴、颊车穴、合谷穴治颊肿。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疰,(喑)不能言,翳风主之。聋,翳风及 会宗 下关主之。口僻不正,失欠脱颔,口噤不开,翳风主之。

《 针灸资生经 》:暴喑不能言,翳风、 通里 。

《 针灸大成 》:主 耳鸣耳聋 ,口眼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口吃,牙车急,小儿喜欠。

《玉龙歌》: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亦治项上生瘰疬,下针泻动即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