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意舍 Yìshě,出《 针灸甲乙经 》。意即意念,舍即宅舍,脾藏意,意指脾,穴与 脾俞 平列,如脾气之宅舍,故名意舍。

经属

属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取法: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3个椎体,其下缘水平线与肩胛骨脊柱缘的垂直线交点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分布着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皮肤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重叠分布。

作用与主治

作用: 健脾化湿 、和胃利胆

主治:脾、胃、脊背等疾患:如脘腹膜胀,饮食不下, 呕吐 , 黄疸 , 肠鸣泄泻 ,消渴,身热, 咳嗽 ,腰脊酸痛, 恶心 , 腹胀 ,肠鸣, 泄泻
,食不下,现代又多用意舍穴治疗 胃炎 ,胃扩张,食道狭窄, 消化不良 , 肝炎 , 胆囊炎 , 胸膜炎 , 糖尿病
, 肠炎 ,腹直肌痉挛,进行性肌 营养不良 等。

配伍

1、配 期门穴 、 阳陵泉穴 治黄疸。

2、配 胃俞穴 、 脾俞穴 治腹胀。

3、配脾俞穴、 胃俞 穴、 肝俞穴 、 肾俞穴 、 三阴交穴 、 足三里穴 治糖尿病。

4、配 天枢穴 、 足三里 穴治 吐泻 。

5、配脾俞穴、胃俞穴、 肝俞 穴、 胆俞穴 、足三里穴治腹胀、 腹痛 。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避免伤及内脏。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或艾炷灸3-7壮。

文献摘要

《 针灸 甲乙经》:腹满胪胀,大便泄。

《针灸甲乙经》:消渴身热、面目黄,意舍主之。

《太平圣惠方》: 胸胁胀满 ,背痛 恶寒 ,饮食不下,呕吐不留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腹满虚胀,大便 滑泄 ,背痛恶风寒,食饮不下,呕吐不止,消渴,目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