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涌泉 Yǒngquán,出《 灵枢 ·本输》。别名地冲。涌,有水腾溢上升之义,涌出,上涌。泉,水自地出为泉。按少阴居人身六经之最里,本穴又为全身孔穴最下,承
至阴 之静,由阳经至于阴经,而作涌泉之动。犹人情物理之极,则必反也。本经承足 太阳
之阳,合于本经之阴,循下而上。少阴根于涌泉,即犹天一之水由地下涌出,故其次穴曰 然谷 。如伤寒病之回阳,以足心转热为断。张隐庵曰:“地下之 水泉
,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阴所出,名曰涌泉。”

经属

属 足少阴肾经 ,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五行属木。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取法:卷足,足底前1/3处可见有一凹陷处,按压有酸痛感处即是

解剖

深层有足底弓。分布着第二趾底总神经。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短屈肌、第二蚓状肌、(踇)收肌、骨间跖侧肌。足底皮肤坚厚致密,由足底内、外侧神经及其伴行的动脉分布和营养。跖腱膜的浅面发出许多纤维束崆彼下筋膜内的脂肪,止于皮肤,其深面向足底深层肌发出两个肌间隔,分别止于第一、五跖骨,将足底分为三个足筋膜鞘。针经皮肤,皮下筋膜穿跖腱膜,入中间鞘内的上列结构。足底外侧神经支配收肌、足底骨间肌;足底内侧神经支配趾短屈肌和第二蚓状肌。

作用与主治

作用:有泄热宁神、苏厥 开窍

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 癫狂 ,病症,善恐,善忘, 小儿惊风 , 头痛目眩 ,舌干, 咽喉肿痛 , 鼻衄 ,瘖不能言, 咳嗽 短气,
肺痨 , 泄泻 , 二便不利 , 疝气 , 阳痿 , 经闭 , 难产 ,不孕, 水肿 ,足心热, 头痛 , 眩晕 , 失音 ,昏厥,癔症, 失眠 , 便秘
, 小便不利 , 头晕 ,癫证, 喉痹 , 衄血 ,五趾尽痛,现代又多用涌泉穴治疗休克, 中风 , 中暑 ,
高血压 ,癔病, 神经衰弱 , 支气管哮喘 ,下肢 瘫痪 ,头顶痛, 癫痫 , 精神分裂症 ,晕车,脑出血,精神病, 神经性头痛 ,舌骨肌麻痹, 咽喉炎 ,
急性扁桃体炎 ,胃痉挛, 黄疸 , 遗尿 ,尿潴留,足底痛,下肢肌痉挛, 子宫下垂 , 支气管炎 ,心肌炎, 风疹 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胀痛感,可扩散至整个足底部。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导致舌肌痉挛或麻痹。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不宜用瘢痕灸。

按摩 :经常按摩刺激涌泉穴,使整个足底 发热 ,可 补肾 健身,还可改善 疲乏无力 、神经衰弱。

配伍

1、配 百会穴 、人中穴治昏厥,癫痫,休克。

2、配 四神聪穴 、 神门穴 治头晕,失眠,癔病。

3、配 大椎穴 、 水沟穴 、 十宣穴 治昏厥。

4、配 百会 穴、 太冲穴 、 风池穴 治急性头痛。

5、配百会穴、 劳宫穴 、 水沟 穴、 丰隆穴 、 太冲 穴治 中风昏迷 。

文献摘要

《 黄帝内经 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 腹胀 、 腰痛 、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 昆仑 ,视有血者尽取之。

《黄帝 内经 灵枢·热病》:男子如盅,女子如阻,身体腰嵴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

《 针灸甲乙经 》:胁肋痛,取之涌泉与 阳陵泉 。腰痛、大便难,涌泉主之。肩背头痛时眩,涌泉主之。咽中痛、不可内食,涌泉主之。

《 针灸 甲乙经》:热病抨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 阴陵泉 。

《 备急千金要方 》:涌泉、然谷主五趾尽痛不能践地。涌泉、然谷主喉痹,梗咽寒热。

《 医宗金鉴 》:主治足心热,奔豚,疝气疼痛, 血淋 气痛。

《 针灸聚英 》:喉闭舌急失音,卒 心痛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腰痛大便难,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痛不嗜食。

《肘后歌》: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伤寒痞气结胸中,两目昏黄汗不通,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

《通玄指要赋》: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