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幽门 Yōumén,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上门。幽即幽深,门即门户,胃之下口称幽门,此穴近幽门,故名幽门。

经属

属 足少阴肾经 ,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取法:仰卧,胸剑联合处,直下量3横指,再旁开半横指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的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分布同 石关
。为第七肋间神经分布处。皮肤由第六、七、八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腹腔内相对应器官有肝(右侧)、胃(左侧)。肝在胸腹前壁的体表投影以三点作标志:第一点在右锁骨中线与第五肋相交处;第二点在右腋中线与第十肋相交处下方1.5厘米处;第三点在左第六肋软骨距前正中线左侧约5厘米处。第一点和第二点连成弧线,和胸腹右侧壁一致,该线为肝的右缘;第二点和第三点的连线相当于肝的下缘。该下缘可以分成三份,右侧份相当于右肋弓,中份相当于右第九肋与左第八肋前端的连线,该连线以上至胸廓下口为肝脏左叶,紧贴腹前壁的内侧面。因此,针刺该穴时,不能超过上列层次解剖的结构。若已盲目深刺,经腹膜腔入肝脏,千万不能提插,针由原路退出,并要严密观察病人情况,以防内出血的发生。

作用与主治

作用: 健脾和胃 , 降逆止呕

主治:脾胃及胸腹部等疾患:如 呕吐 多唾, 饮食不化 ,积聚疼痛,少 腹胀 满,肠鸣泄注, 下痢脓血 ,胸中痛引腰背, 咳嗽 ,妇人 乳汁不通 , 乳痈 ,
腹痛 ,腹胀,呕吐, 泄泻 ,现代又多用幽门穴治疗胃痉挛,胃扩张, 肝炎 , 妊娠呕吐 , 肋间神经痛 , 胃痛
,心烦, 腹泻 , 痢疾 , 慢性胃炎 , 胃溃疡 ,神经性呕吐, 乳腺炎 ,乳汁缺乏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有酸沉感,可扩散至胃脘部。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肝脏。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按摩 :按揉幽门穴,可治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胃肠疾病。

配伍

配 内关穴 、 梁丘穴 治胃痛,呃逆,腹痛。

配 支沟穴 、 阳陵泉穴 治 胁痛 ,肋间 神经痛 。

配 上脘穴 、 中脘穴 、 梁丘 穴、 足三里穴 治 胃脘痛 。

配 足三里 穴、 中脘 穴、 三阴交穴 治 咳血 。

文献摘要

《 针灸 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循经考穴编》:妇 人乳汁 不通,乳痈,乳疖。

《 类经图翼 》:引神农经云:心下痞胀,饮食不化,积聚疼痛。

《 外台秘要 》:善哕,支满,不能食,数咳,善忘,泄有脓血,呕沫吐涎,少腹坚。

《 针灸大成 》:主小腹胀满,呕吐涎沫,喜唾,心下满闷,胸中引痛,满不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