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至阳 Zhìyáng,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肺底。至即到达,阳为阴之对,此穴在第七胸椎下,与横膈平,经脉至此已从膈下的阳中之阴到达膈上的阳中之阳,故名至阳。

经属

属 督脉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下凹陷中。

取法: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七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作用与主治

作用:利胆退黄、宽胸利膈

主治:胸肺、肝胃疾患等:如胸胁胀词, 咳嗽气喘 ,腹背相引痛,腰背强痛,四肢重痛, 疟疾 , 咳嗽 , 气喘 , 黄疸 , 胸胁胀闷 ,嵴背强痛, 胸胁胀痛
, 胃痛 ,胃寒不能食, 腹痛 ,肠中鸣,嵴强, 腰背疼痛 , 少气懒言 , 身体羸瘦 ,背痛,现代又常用至阳穴治疗 肝炎 , 胆囊炎
, 支气管炎 , 胸膜炎 , 肋间神经痛 ,胆道蛔虫症, 胃下垂 , 带状疱疹 , 胃肠炎 等。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1寸,局部酸胀,可向下背或前胸放散。不宜针刺过深,以防刺伤嵴髓。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 :用按摩槌敲打刺激至阳穴,每次3~5分钟,可即时缓解 心绞痛 、胃痛和腹痛症状。

配伍

配 列缺穴 治 咳嗽胸痛 。

配 肝俞穴 、 脾俞穴 、 阳陵泉穴 、 足三里穴 治 传染性肝炎 。

配 阳陵泉 穴、 日月穴 治胁肋痛,黄疸, 呕吐 。

配 心俞穴 、 内关穴 治心律不齐, 胸闷 。

配 内关 穴、 足三里 穴、 中脘穴 治 胃病 。

配 天突穴 、 太渊穴 治 咳喘 。

配 中渚穴 、 委中穴 治腰背痛。

文献摘要

《 黄帝内经 素问 ·刺热》:七椎下间主肾热。

《 针灸 甲乙经》:寒热懈懒,淫泺,胫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至阳主之。

《 针灸大成 》:主腰嵴痛,胃中寒气,不能食,胸胁支满,身羸瘦,背中气上下行,腹中鸣,寒热解,淫泺胫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卒疰忤,攻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