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中渚 Zhōngzhǔ,出《 灵枢 ·本输》。中即中间,渚即水中小洲,此穴在五输流注之中间,经气如水循渚而行,故名中渚。

经属

属 手少阳三焦经 ,是手少阳三焦经的输穴,五行属木。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手背部,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

取法:抬臂俯掌,手背部第4、第5指指缝间掌指关节后可触及一凹陷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筋膜、手背深筋膜、第四骨间背侧肌。有手背静脉网及第四掌背动脉。分布着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皮肤由尺神经的指背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的静脉网由接受由手指、手掌浅层和深部的静脉。手背深筋膜可分为浅深两层。浅深两层筋膜在指蹼处相互结合,并在掌骨底以纤维膈相连。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过第四三、四伸肌腱之间,深达第四掌骨间隙的骨间肌。

作用与主治

作用:清热通络, 开窍 益聪

主治:外感热病、头面五官疾患等:如热病汗不出, 疟疾 , 头痛 ,目眩, 目赤 ,目痛, 中耳炎 , 耳鸣 , 耳聋 , 喉痹 , 腮腺炎
,肩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肋间神经痛 ,耳呜,热病,面赤, 目翳 , 视物不清 , 咽肿 ,嵴膂痛,肩背肘臂疼痛, 咽喉肿痛
,手臂红肿疼痛,神经性耳聋,聋哑症, 头晕 ,喉头炎,角膜白斑,肩背部筋膜炎等劳损性疾病,肘腕 关节炎 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 ,局部有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若向上斜刺,酸胀感可向腕部扩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 针灸 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 :每次按摩左右中渚穴各1~3分钟,可治肢体 关节肿痛 以及屈伸不利之症。

配伍

配 大椎穴 、 陶道穴 治疟疾。

配 太溪穴 治咽肿。

配 耳门穴 、 翳风穴 治 耳鸣耳聋 。

配 手三里穴 治肩臂痛。

配 听会穴 、 听宫穴 、 翳风 穴治耳鸣、耳聋。

配 支沟穴 、 内庭穴 治 咽痛 。

配 液门穴 、 曲池穴 、 合谷穴 治手臂红肿。

配 八邪穴 、 外关穴 治手指不能屈伸。

配 听宫 穴、翳风穴治耳鸣,耳聋。

配 外关 穴、 期门穴 治肋间 神经痛 。

文献摘要

《 针灸甲乙经
》:疟,发有四时,面上赤,无所见,中渚主之。狂,互引头痛,耳鸣,目痛,中渚主之。嗌外肿,肘臂痛,五指瘛不可屈伸,头眩,颔额颅痛,中渚主之耳聋,两颞颥痛,中渚主之。

《针灸甲乙经》:疟发有四时,面上赤,无所见,中渚主之。

《 针灸大成 》:咽肿,中渚、 太溪 。

《 医宗金鉴 》:主治 四肢麻木 ,战振踡挛无车,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 痈毒 等证。

《 外台秘要 》主热病汗不出,头痛,耳鸣,目痛寒热,嗌外肿,肘臂痛,手上类类也,五指瘛疭,不可屈伸,头眩耳鸣,两颞颥痛,身面痒,疟,项痛,目无所见。

《通玄指要赋》:嵴间心后者,针中渚而立痊。

《席弘赋》:久患伤寒肩背痛,但针中渚得其宜。

《灵光赋》:五指不伸中渚取。

中注穴

穴位图

穴位 名

中注 Zhōngzhù,出《 针灸甲乙经 》。中即中间,注即灌注,肾经之气由此灌注中焦,故名中注。

经属

属 足少阴肾经 ,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取法:仰卧,肚脐下半横指,再旁开半横指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分布同 大赫
。为第十肋间神经分布处。皮肤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

作用与主治

作用: 调经止带 ,通调腑气

主治:肝肾及二阴等疾患:如 月经不调 , 小便淋沥 , 腹泻 不止, 大便燥结 ,腰嵴疼痛, 腹痛 , 便秘 , 泄泻 , 痛经
,现代又多用中注穴治疗卵巢炎 , 睾丸炎 ,输卵管炎, 肠炎 ,卵巢炎, 腰痛 , 结膜炎 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针感可向上传导。应缓慢进针,以免伤及大肠。

灸法:艾炷灸或温 针灸 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按摩 :按揉中注穴可治腹痛、便秘、腹泻、月经不调等疾病。

配伍

配 支沟穴 、 足三里穴 治腹痛, 大便秘结 。

配 次髎穴 、 三阴交穴 治月经不调。

配 太溪穴 、 中极穴 治 膀胱炎 。

配 天枢穴 、 关元穴 、 支沟 穴治便秘。

配 关元 穴、 命门穴 、三 阴交穴 、 关元俞穴 治月经不调。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 针灸聚英 》:小腹有热,大便坚燥不利,泄气,上下引腰嵴痛,目内眦赤痛,女子月事不调。

《 备急千金要方 》:主少腹热,大便坚。

《 针灸大成 》:主目内眦赤痛,女子月事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