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复方桐叶烧伤油,中成药名。由桐叶、麻油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的功效。用于面积小于29%的Ⅱ度烧烫伤。

通用名称

复方桐叶烧伤油

汉语拼音

Fufang Tongye Shaoshang You

药品类型

清热剂

处方类型

处方药

医保类型

非医保

参考价格

98.00元

成分

桐叶、麻油。

性状

本品为深黄绿色油状液体;气微。

主要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

适应病症

本品用于面积小于29%的Ⅱ度烧烫伤。

临床应用及指南

1、汪麟等研究复方桐叶烧伤油联合改良式负压吸引法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的临床疗效,得出结论复方桐叶烧伤油联合改良式负压吸引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具有减少换药次数、促进创面愈合、缓解患者疼痛及费用低廉的优点。(西部中医药,2018,31(11):90-92.)

2、张华秀等研究复方桐叶烧伤油用于犬咬伤三级伤口换药的临床疗效,得出结论复方桐叶烧伤油可显著提高犬咬伤三级伤口患者的创面愈合率,缩短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换药疼痛程度。(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8,18(10):1350-1351+1354.)

3、郑玲研究复方桐叶烧伤油联合护理干预治疗ICU患者失禁性皮炎应用效果,得出结论复方桐叶烧伤油联合护理干预治疗ICU患者失禁性皮炎应用效果较普通护理干预好。(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149-151.)

规格

每瓶装(1)30ml;(2)50ml;(3)100ml;(4)200ml。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涂擦于烧烫伤处。

不良反应

尚不明确。

禁忌

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

1、创面分泌物较多者,或深Ⅱ度烧伤用药过程中创面出现浅黄绿色液化物时,均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1次。分泌物明显减少后停止清洗,可用棉球将分泌物清除后局部涂药。涂药以局部保持湿润状态,不流为度(约1.5ml/1%体表面积),创面暴露;或用浸透药液的单层纱布覆盖创面,但不能包扎。

2、创面有化脓,或有全身感染症状,应选用对细菌敏感的抗生素。

3、有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者请及时采用相应补液及纠正电解质平衡紊乱的处理措施。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理作用

药效学试验表明,本品能促进家兔蒸气烫伤和烧伤以及豚鼠火焰烧伤创面的愈合;抑制小鼠烫伤性水肿的形成;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和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肿胀;减少醋酸致痛小鼠扭体次数,提高热板法致痛小鼠的痛阈值;降低家兔烫伤部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贮藏方法

密封,置阴凉处保存。

有效期

24个月

执行标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YBZ00362004-2009Z。

鉴别

取本品10ml,置分液漏斗中,加0.5%的氢氧化钠溶液提取2次,每次15ml,合并碱液,用稀盐酸调pH值至酸性,分取水层,置分液漏斗中,用乙酸乙酯提取2次,每次25ml,合并乙酸乙酯提取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桐叶对照药材1.5g,置锥形瓶中,加乙醚30ml,回流提取3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乙醚,残渣加0.5%的氢氧化钠溶液30ml使溶解,滤过,滤液用稀盐酸调pH值至酸性,用乙酸乙酯提取2次,每次25m,合并乙酸乙酯提取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三氯甲烷-
乙酸乙酯冰乙酸(20:5:8: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烘至斑点显色清晰,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1、酸值:取本品约5g,精密称定,置250ml锥形瓶中,加乙醇乙醚(1:1)混合液[临用前加酚酞指示液,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调至微显粉红色]50ml,振摇使完全溶解,精密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lmol/L)15ml,摇匀,加酚酞指示液2滴,用盐酸滴定液(0.lmol/L)滴定,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以供试品消耗的盐酸滴定液(0.1mol/L)的容积(ml)为A,空白试验消耗的容积(ml)为B,供试品的重量(g)为W,按下式计算酸值:供试品的酸值=(B-A)×5.61/W本品的酸值不得过6.0。

2、皂化值:应为185-195;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ⅨN)。

3、碘值:应为99-116;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ⅨN)。

4、装量:照最低装量检查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ⅫC),应符合规定。

5、微生物限度:应符合软膏剂项下用于烧伤的有关规定(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IR)。

含量测定

1、取装量差异项下的本品,混匀,精密量取10ml,加入石油醚(60-90℃)10ml,乙醇提取5次,每次30ml,合并乙醇液,置水浴上蒸至无醇味,残留物加于已处理好的中性氧化铝柱(100-120目,10g,内径10-15mm)上,用石油醚(60-90℃)100ml洗脱,弃去洗脱液,再用无水乙醇-
三氯甲烷(3:2)混合液300ml洗脱,收集洗脱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三氯甲烷(3:2)混合液适量,微热使溶解,移至5ml量瓶中,用上述混合液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中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2μl和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已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冰乙酸(20:5:8: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置105℃烘约5-7分钟,至斑点显色清晰,取出,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ⅥB薄层扫描法)进行扫描,波长:γ
s 535nm,γ R =700nm,测量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计算,即得。

2、本品每1ml含熊果酸(C 3 0 H 4 8 O 3 )应不得少于0.12mg。

附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