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某,女,52岁,四川绵阳涪城区人,2019年4月9号。

患者因为咳嗽,咽喉痒,口腔痒来就诊。患者一周前出现咳嗽,咽喉痒,甚至口腔也痒,伴有胃脘胀痛,发热出汗,在他处治疗不效果听人介绍特来治疗。现症如下:中等个子,中等微胖体质,面黄黑,眼袋深。咳嗽,咽喉痒,一痒就咳嗽,甚至口腔也痒;同时伴有发热,一阵阵发热,发热就汗出;胃脘胀痛,尤其喝水后感觉水停留在哪里,胃脘更胀,少腹隐隐作痛,下午加重;大便秘,大便不成形,小便烧灼发烫;舌质白,舌苔白,有齿痕,左脉沉弱,有脉寸沉,关弦滑,尺脉沉。

分析:发热,阵发性出汗,太阳表虚;咳嗽,咽喉痒止咳,口腔痒,舌质白,舌苔白,太阴痰气交阻;眼袋深,胃脘胀,尤其喝水后,水停留在胃脘更加胀痛,大便稀溏,脉沉弦,太阴水饮不气化。桂枝汤对应太阳表虚,治发热汗出;半夏厚朴汤对太阴痰气交阻,治咳嗽,咽喉痒,口腔痒;五苓散对应太阴水饮不气化引起的腹胀(水痞)痛,水饮停留不走,大便稀溏;橘枳姜汤一是协助半夏厚朴汤治疗咽喉痒,二是可以化气滞消胀满,协助五苓散治疗腹胀满疼痛。这里有个签别诊断,小便发热发烫,不要一看到小便发热发烫,就认为是热证,用猪苓汤,其实这个小便发热发烫结合全身症候看,依然是太阴寒湿水饮不气化引起的。药物如下:桂枝20克,炒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法半夏30克,厚朴40克,茯苓30克,紫苏叶20(后下),生姜15克,枳实30克,猪苓20克,白术20克,泽泻30克,橘皮30克。4剂,一剂煮四十分钟,分四次喝完。

4月25号二诊,患者来二诊,患者病情缓解后出去游玩了一段时间,今天又来治疗。胃胀消失,偶尔胃脘痛,少腹胀痛消失;大便粘稠,不成形,每天两次;咳嗽,咽喉痒,口腔痒消失;小便灼热感消失;出汗多,发热则出汗成为主要症状;颈怕冷;眼睑肿,舌质白,舌苔白,脉沉弦滑。

分析之:颈怕冷,阵发性发热出汗,太阳表虚证;大便稀溏,每天两次,不成形,眼睑肿,脉弦滑,太阴水饮不气化。方用桂枝加桂加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五苓散,药物如下:桂枝30克,炒白芍30克,炙甘草15克,生姜15克,大枣15克,龙牡各40克(先煮),浮小麦50克,橘皮40克,枳实30克,猪苓20克,茯苓30克,炒白术30克,泽泻40克,肉桂10克(后下),4剂。

后记:临床症状消失而放弃进一步治本的治疗。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