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王XX,男,36岁,平江县伍市镇人,2017年4月4日就诊。

患者自述,肠鸣腹痛腹胀,大便溏泻日4~5次,几年来多方治疗无效。近月来晨起流涕,打喷嚏持续一小时以上,经人介绍前来就诊。刻诊:畏寒甚,身着棉衣棉裤,神疲乏力,受寒则脐下痛,腹泻加重,脐部用暖宝宝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口中和,边有齿印,小便清。

诊为:少阴太阴合病

方用:小青龙汤合附子理中汤加茯苓

药用: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干姜10g,细辛10g,五味子20g,半夏10g,炙甘草10g,白参10g,白术10g,茯苓20g,附子20g。10付,水煎服,日一付,每付先浸泡1小时,每付头煎煮沸40分钟以上。

02

2017年4月15日复诊:晨起流涕、打喷嚏、畏寒已,腹痛减,大便日3~4次,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边有齿印。

诊为:太阴少阴合病

方用:桂枝人参汤合六君子汤加味

药用:桂枝10g,红参10g,白术10g,干姜10g,炙甘草10g,附子20g,鹿角片10g,茯苓30g,半夏20g,陈皮10g,砂仁6g,大枣10g,莲米10g,巴戟天10g。10付,水煎服,日一付,每付先浸泡1小时,每付头煎煮沸40分钟以上。

03

2017年4月26日三诊:口苦,大便日3~4次但不泻、头硬后溏,小腹冷,气温下降则加重,脉沉细,舌质淡,苔腻。

诊为:太阴厥阴合病

方用:附子理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味

药用:白参10g,白术10g,茯苓30g,干姜6g,炙甘草10g,半夏10g,黄芩10g,黄连3g,鹿角片10g,附子20g,补骨脂10g,淮山30g,莲米30g。10付,水煎服,日一付,每付先浸泡1小时,每付头煎煮沸40分钟。另用附子理中汤合参苓白术散加鹿茸、蛤蚧,10付为丸善后。

04

2017年11月15日来就诊说经4月份服中药治疗后,身体很好,体重增加;现因感风寒再来诊治,刻诊:畏寒,目胀,下肢冷,肚子冷,肠鸣,大便泻日4~5次,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

诊为:少阴太阴合病

方用:小青龙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味

药用: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干姜10g,细辛10g,五味子10g,半夏10g,炙甘草10g,白参10g,白术10g,附子15g,茯苓20g,吴茱萸10g,泽泻10g,大枣10g。10付,水煎服,日一付,每付先浸泡1小时,每付头煎煮沸40分钟。经12月份随访,已痊愈。

05

分析:一诊时患者畏寒、神疲乏力为少阴病;腹痛腹泻为太阴病;晨起流清涕、打喷嚏为内有水饮;故诊为少阴太阴合病,用小青龙汤合附子理中汤,温阳解表、温中化饮。二诊时少阴证已微,续用桂枝人参汤合六君子汤加味,温补太阴,去少阴余邪。三诊时,出现口苦,小腹冷,大便3~4次,头硬后溏,诊为太阴厥阴合病,用附子理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味,另以丸药善后;半年后因气温下降,感受外邪出现反复,据证用方后,很快恢复。从本病案足以可见“六经八纲,方证对应”的科学性,治疗疾病就要据证用方,每诊都是初诊,每诊都必须先辨阴阳,再辨六经,续辨方证,在临床中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作者: 王俩宜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