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春巧用四逆散治疗习惯性便秘医案
病案一
魏某,男,40 岁,干部。1994 年 5 月 10 日初诊。
病者述习惯性便秘 10 多年,一般 3~5 日一行,或 7~8
日一行,而且必须用生大黄泡水服用之后,方可痛快泻一次,如此反复多年,大黄用量渐次加大。由此产生腹胀气滞,胃脘饱胀,嗳气,食纳减少。就诊时,除有上述诸症,并感精神烦闷,夜不安寐,脉弦有力,舌苔薄黄而腻。处方四逆散合小承气汤:
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0g,厚朴10g,生大黄6g(后下),炙甘草5g,青皮 10g。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嘱服 3 剂。
二诊:5 月 15 日。病者服药 3
剂,每日大便一次,且软硬适度,腹胀气滞、胃脘饱胀、嗳气等症皆有明显改善,精神轻松,夜寐舒适,脉缓平和,舌苔薄白润。嘱其仍守上方,每隔日服 1 剂,大黄减为
5g。
三诊:6 月 5
日。病者告谓,自从隔天服药后,大便仍能每日按时排一次,量中等,无任何不适。脉缓有力,舌淡红润。病者询问是否进点滋补,以解多年的便秘、腹泻(指服大黄后)之苦。余告之,驱邪即是扶正,邪退正安。且年仅四十,气血充沛,何需补哉?仍嘱服上方,每周服
1~2 剂,直至大便正常后停药。1年后告知,坚持每周服 1 ~ 2 剂药,经 3 个多月的间断用药,目前已基本正常,身体胖,吃饭香,一切正常。
【按】临床治疗便秘,正规方药多种多样,还有许多偏方验方,然而从疏肝理气法选方,用四逆散者未必很多。因为便秘从燥热里实,腑气不通,以及气虚、津虚、血虚等寻方问药者多。所以,笔者绕道常规,另辟蹊径,从疏肝理气求治,四逆散应是首选方,合小承气汤亦以行气为主,大黄量小,白芍量大,其间的道理一目了然。
临床体会,常病常法,屡建其功,已是毋庸置疑。然而,常病异治,这就要活法圆机,必须遵辨证施治之规。笔者用四逆散加大黄,或加虎杖,或加麻仁之类,治疗便秘多例,屡建奇功。为什么一张平淡的四逆散方如此神奇?这就要从脏腑生理、病理和治法方药来理解。
首先,消化吸收功能,离不开肝胆脾胃之正常运化,肝之疏泄,脾之运化,是相互为用,缺一不可的。如果说大便秘结,病在胃肠,这是现象,而本质问题是肝之疏泄失常,气机不运,自然腑气不畅,所以疏肝大法的作用机制不能不知。
其次,疏肝理气,这是脾胃运化之机的主宰。用疏肝理气去运转气机,肝脾得以舒畅,便秘亦自缓解。故而治便秘之法,重在调达肝脾。
再次,方药选四逆散,其中四药,肝药脾药各两味,柴、芍疏肝,枳、草理脾,合而为疏肝理脾,达到肝脾同治,岂有不通畅之理。稍予泻下药直达病所,其方其药,与治法之谋合完美无缺,在临证中屡见疗效,这就是常病异治的灵活性,此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病案二
王某,女,26 岁,学生,2001 年 8 月 19 日初诊。
患者习惯性便秘七年之久,毫无便意,有时服用牛黄上清丸,能泻一二次,但腹痛不舒,停药后依然如故。就诊时诉:便秘已一星期,毫无便意,食纳照常,食量不大,小便清长。其他无异常。舌淡薄红润,脉缓沉取有力。处方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0g,桔梗10g,杏仁10g,虎杖15g,炙甘草5g。每日 1 剂,煎 2 次温服,嘱服 4 剂。
二诊:服上药后,每日早上大便一次,量不多,亦无异臭,脉舌如前。守原方再进 7 剂。
【按】四逆散加杏仁、桔梗、虎杖治疗习惯性便秘,临床屡效。本案无实热证,腹无所苦,且以往用牛黄上清丸后腹痛不舒,故而否定其积热便秘。从疏肝理气着手,肝气能疏泄,脾胃则能运转。加杏仁、桔梗为开提肺气,取肺与大肠相表里之意。如此肝脾调达,肺气畅利,稍加虎杖与枳壳之类,行气通便,不用硝黄强攻,全方轻可去实,故而治慢性便秘,屡获良效。
病案三
白某,男,78 岁,离休干部。1995 年 10 月 20 日初诊。
病者经常便秘,大便隔 3~5
日一次,有时需用缓泻剂,如果导、麻仁丸等。所排大便初硬后软,并不是燥结如羊屎,腹胀气滞。食后腹胀,能食不敢多食。小便清长,睡眠正常,脉缓稍弦,舌质淡红,苔薄润。处方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0g,炙甘草5g,青皮10g,虎杖15g,火麻仁15g。嘱服 3 剂,每日 1 剂,水煎服。
二诊:10 月 25 日。服上方 3 剂后,腹胀消失,食纳量增加,排便轻松,每日 1 次,大便成形偏软,脉缓有力,舌淡润。守方加白术 6g,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嘱多食长纤维及粗粮。
【按】
老年性便秘,病因多责之于津液不足,或气虚无力等。治多滋阴养血,润燥通便,或补益肺脾,行气通便。本案以四逆散加味,从疏肝理气入手求治,疗效甚捷。笔者以为脾胃消化有赖于肝气疏泄,肝气舒展,脾能运化,腑气自然得通。所以,治疗老年性便秘,如无津不足、气不虚之见症,从疏肝理气着眼,既符合脏腑生理之常,又可谓治疗之常中有变,此亦为因人而异,辨证精当的体现。
本文摘自《陈瑞春伤寒实践论》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