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某,男,25岁,主诉:恶寒发热4天,伴咳嗽。

现病史:4天前出现恶寒发热,去外院诊治,予二代头孢抗感染,对症退热无效。外院血常规:WBC:9.8×10N73%;胸片提示:右上肺炎。于2012年1月1日门诊,拟以“肺炎”收住入院。人院抗感染2天,发热未退。

刻下:恶寒发热,体温最高40.1℃,无汗,头痛,纳差,恶心欲呕,口干欲饮,饮后胃不适,无肢体酸痛,服退热药,可少量汗出,发热稍退,汗止后热又上升。无胸痛。舌质偏红,苔薄稍黄,脉浮稍紧。体检:两肺呼吸尚清。予急查肺CT。

中医诊断:外感发热。

六经辨证分析: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稍紧,为太阳病。

纳差,恶心欲呕,为少阳病。

口干欲饮,舌质偏红,苔薄稍黄,为阳明病。

六经辨证:三阳合病。

处方:小柴胡加石膏汤。

柴胡80黄芩30生姜50

半夏30党参30炙甘草25

大枣15生石膏90(2剂)

加水2500毫升,煎至1200毫升,去渣重煎,浓缩至600毫

升,分三次温服。

第一剂服完,身上汗出明显,体温降至38度,头痛消失。第二剂服完,体温正常,恶心口干消失,恶寒消失。稍觉疲劳,呼吸时,右胸稍气短。胸部CT显示:右侧大片肺炎4×3×4,伴有右侧胸腔积液。

再予清暑益气汤4剂。自觉症状消失,1月9号后复查CT:肺炎吸收,胸腔积液吸收。

1月16日患者又出现发热恶寒,体温38.7℃,咽痛,扁桃体1度肿大,全身滚烫,皮肤疼痛,无汗,口干,饮水欲呕,舌正红,苔薄润,脉浮滑大。追问病史,昨日外出淋雨受寒。急查WBC:3.1×10
N62. 4%,CT:肺炎与前片比较,明显吸收。

中医诊断:外感发热。

六经辨证分析:

发热恶寒,全身滚烫,皮肤疼痛,无汗,脉浮,为太阳病。

饮水欲呕,为少阳病。

六经辨证:太阳少阳合病。

处方:大青龙汤合小柴胡汤。

生麻黄45桂枝15杏仁15

炙甘草15生石膏60生姜30

柴胡60黄芩30半夏30

党参30大枣15(2剂)

煮开后去上沫,余煎法同前。

一剂服完,开始大量出汗,体温下降,晚上10点体温37.2度,

第二天体温恢复正常,二剂服完,体温未见反弹,观察1天出院。

【按】本患者是一例比较严重的大叶性肺炎,运用抗生素疗效

不佳,如果不能及时退热,有可能出现休克(休克肺)等危及生命。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属于三阳合病,少阳居于二阳之间,一手托两家,三阳合病治在少阳。本患者症情严重,故采用《伤寒论》小柴胡汤的原剂量、原比例,生姜剂量加大在于发表出汗,同时采用《伤寒论》小柴胡汤的煎煮法,去渣浓缩,一煎三服,二剂退热,取得很好疗效,从此病如坦途。好事多磨,治疗过程中,患者淋雨受寒,发热又起,但这次症状与上次有些不同,无汗,皮肤疼痛明显,说明津液聚于体表抗邪,急需开表排邪,同时又有呕而发热的少阳症状,选择大青龙汤与小柴胡汤合方治疗,采用接近原剂量,以及《伤寒论》原书煎煮法,服后汗出热退,一剂知,二剂已,疗效显著。因此《伤寒论》的原剂量以及煎煮方法应该得到重视,特别对于危重患

者、症状典型的患者,必须采取原书的方法,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另,小柴胡汤治疗发热疾患疗效肯定,适应面广,不独少阳证。

《伤寒论》原书提出:呕而发热、日晡发热、瘥后劳复发热等发热类型,临床上排除三阴证,遇到不典型三阳病发热均可运用。

本文摘自《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