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经方治疗感冒病案及解析
秋冬是感冒的好发季节,中医认为主要是由于正不胜邪而导致。虽说感冒不是大病,但一旦染上,就会影响工作和生活。日常我们还是要以预防为主,注意避寒就温。如果已经感冒了,就要找专业的大夫及时诊治,避免治疗不及时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两则王渐大夫治疗感冒的病例,或许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病例一
石女士,61岁,恶寒,发热39.8度伴头疼1日,寐可,纳可,便可,无汗,不咳,口干不苦,疲乏貌,平素血压血脂均正常,有甲亢病史,服用西药已愈,舌淡苔薄白,双脉浮紧略软。证属风寒外束,治以发汗解表。方用麻黄汤化裁。
处方:生麻黄10克,肉桂5克,细辛3克,炙甘草5克。两剂水煎服。
煎服方法:上四味药用300毫升水侵泡一个小时煎20分钟,温服。
患者服用一剂而热退头疼止。续服一剂,巩固疗效。
病例分析:
1、辩证抓要点:
本例患者,初期感冒,符合“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首先想到太阳病的方剂,再四诊合参,患者没有基础病变,身体整个情况良好,舌淡苔薄白,双脉浮紧略软,符合《伤寒论》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功能主治,然患者高热无汗,故表不虚,舌淡苔薄白,属于风寒外束之表实证,从而选用麻黄汤为主方。风邪和寒邪往往是外感的主要原因,此证虽发热为主,恶寒轻,但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均是风寒外束的表象,外感解表,脉紧,即可大胆应用麻黄,麻黄为外感表证的第一要药。
2、遵循经方,注重化裁:
患者因无咳喘、无大便硬,故去泻肺通便的杏仁。因尺脉略软,疲乏并有发热,故加细辛3克,取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意,而细辛《本经》位列上品,“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临床中我观察细辛具有祛热止疼,并具有引十二经之邪外出之功。
3、用药心得:
处方中舍去桂枝而用肉桂者,因为古代桂枝肉桂不分。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麻黄汤,其中桂枝应用的即是肉桂,黄元御《长沙药解》中提到桂枝去皮用。肉桂本系树皮,亦主走表,但重厚内行,所走者表中之里。究其力量所至,直达脏腑,与桂枝专走经络者不同。本人临床对于项背不舒,四肢麻木的病例则多用桂枝,而在妇科以及内科杂病调治中,见到畏寒肢冷素体阳虚之人,常常用肉桂,唯有患有大便干硬的如羊粪的患者慎用肉桂。本案患者年老,疲乏,脉软,故取即走里又走表的肉桂。
案例提示:
1、注重运用经方:
临床所见感冒发热患者较多,如果真正能做到辩证准确,用药得当,则往往能获得非常满意的疗效,可以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目前许多药店的中成药大部分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或者经验方,比如九味羌活汤,比如银翘散等,效果当然也不错,但本人临床经验看,经方药少力宏,往往。故我在临床上遇到外感病,《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经方疗效显著。
2、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危重病需要考虑并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外感发热同样需要。本例患者太阳病,可以考虑麻黄汤和桂枝汤,平素没有基础病,故属于“体实”,更佐证的运用麻黄汤的可行性,但尺脉略软,故想到运用少阴病的药物细辛,所以必须把辩证放到整个人体状态中,才能不失之偏颇。
3、抓主证,有是证用是药:
后世对于麻黄用药非常谨慎,许多需要用麻黄的方药也多用药性相近的药物代替,这对于经方来说是个很大的损失和误区,近代医家多有用苍术以及徐长卿等代替麻黄的报道,我个人认为其实大可不必,有是证用是药,麻黄对于过敏皮肤病、过敏性喘咳以及外感表实证均是不可替代的好药,可以放心应用。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本例就是麻黄汤去杏仁加细辛而成,能取得良效,还得益于中医前辈们的教诲。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病例二
尹先生,37岁,发热40度,伴口干,微苦,咽干,头疼一日,心烦,寐可,纳少,便可,自服用西药(药名不详)热退复起,乏力,口渴欲饮,平素身体健康无基础病,舌红苔薄黄,双脉弦滑小数。证属外感风热,半表半里,方用小柴胡汤化裁。
处方:柴胡15克,酒黄芩15克,清半夏10克,党参15克,生姜五片,大枣50克,桂枝15克。
煎服方法:加水900毫升,侵泡一个小时,煎三十分钟,后浓缩药汁为200毫升,频服。
一剂而热止,诸症消失,身体转安。
病例分析:
1、外感疾病法六经辩证,师古不泥古:
外感辩证可以应用六经辩证,可以应用卫气营血辩证,也可应用脏腑经络辩证。我常常首选六经辨证,同时有机结合其他辩证方法,本例患者具有太阳发热头疼和少阳咽干之症,是邪传少阳而太阳未解之证。判断半表半里的原因,因用西药多为苦寒之药,同时,出现咽干,口苦,少阳之证,方用《伤寒论》小柴胡汤,刚开始出现高热为太阳证初起,因用西药解热镇痛剂,疾病很快转为少阳半表半里之证,出现口干咽干,咽喉为少阳通路,咽部症状多从少阳论证,故“有是证用是方”,故用小柴胡汤。柴胡为君药,故量较大,加桂枝者,盖太阳发热,表证明显。煎服方法宗伤寒论古煎法,并让患者频服,效果佳,一剂而安。
2、用药心得:
用小柴胡汤解热,柴胡用量一定要大,原方用量为半斤,经方用药特点多药少量宏,此处可见一斑。《神农本草经》谓柴胡:“味苦,平。主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我们看《伤寒论》中几个柴胡类方中柴胡的用量。大小柴胡汤和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的用量为半斤,柴胡桂枝汤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用量为四两。柴胡加芒硝汤中,柴胡用量为二两六铢。可见,柴胡的用量还是比较大的,即使一半也是量比较大。对于外感热病,症属半表办里的小柴胡证,柴胡解热生用量宜大,我多用到15克到120克,并嘱咐患者浓煎频服,往往收到良效。故,柴胡用于外感多生用量大,用于升阳量宜小,疏肝解郁宜醋炒,阴虚骨蒸宜鳖血炒。
案例提示:
经方与时方各有千秋:
本例病人许多医家可能从卫气营血辩证,首先想到的银翘散,估计退热效果也不会错,并且药味更加平和,所以也是诸多医家多用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辛凉平剂”银翘散的原因。我临床不排斥时方,但更推崇经方,此案例强调六经辨证,同时也证实了《伤寒论》经方的对证治疗效如桴鼓。
2、小柴胡汤的应用心得: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如《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小柴胡汤通过调场气机,可以达到中上下三焦通畅,故而营卫气血均和,从而治疗与少阳枢机有关的各种病症。本病案中患者用西药热退复起,具有口干,口苦,心烦等证,故具有应用小柴胡汤的指正。
因为小柴胡汤中有补中气的党参,补胃气的生姜、大枣,更适合于素体体虚的病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熬夜现象明显,透支精力常见,故小柴胡汤用于治疗现代人的外感尤其适用,如果伴有咳嗽,可以加入厚朴、杏仁和前胡,均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另外,小柴胡汤的病机也适合稚阳之体的儿童,故小儿外感同样适用,所以活用小柴胡汤,对于外感风寒化热性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大家临床可以验证。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