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

朱XX,女,27岁,平江浯口镇西江村。2017年9月30日就诊。

患者自述,反复头顶痛、口疮2年,发作时恶心、呕吐,曾服中西药物治疗不效,脑CT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已生育一女孩近3岁,未采取避孕措施不孕。刻诊:发作性反复头痛,呕吐,月经量少,色黯黑,下肢冷,头痛发作时四肢逆冷,头痛夏天发作次数少,冬天发作频繁,二便正常,脉沉细,舌质淡,舌中剥苔,舌前边苔薄白。

诊为:太阳太阴厥阴合病夹瘀

方用:当归四逆汤合温经汤

药用:吴茱萸20g,桂枝10g,半夏15g,阿胶10g,丹皮10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10g,麦冬30g,炙甘草10g,白参10g,细辛6g,木通10g,大枣30g,生姜30g。10付,水煎服,日一付。

复诊

2017年10月10日复诊:头痛未患,初服药大便稀,续服渐好,舌中剥苔缩小,只有指头大,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原方再进10付,后因畏药难服停服中药,偶有头痛,尚能忍受,稍有恶心,舌中剥苔已去。2018年10月生育一男孩。

分析

头痛诊为太阳表证;恶心呕吐诊为太阴病水饮上犯;口疮、下肢冷诊为厥阴病;月经量少、色黯黑诊为血瘀;故诊为太阳太阴厥阴合病夹瘀,用温经汤合当归四逆汤,方证对应,疗效理想。

总结

本例患者处方中,其实还含有吴茱萸汤的成分,《伤寒论》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在《伤寒杂病论》中,吴茱萸汤有4条原文,运用其主之的病证有四条原文:如第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第8条:“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综合四条原文分析,吴茱萸汤方证是属于太阴病。可《汤头歌诀》关于吴茱萸汤的方歌:“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吐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是对《伤寒论》原文未完全理解,是以医经理论解释经方,其实4条原文中的“食谷欲呕”“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干呕,吐涎沫,头痛”“呕而胸满”等都是胃虚水饮上逆的病机。温经汤载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9条,属于厥阴病,方药组成具有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桂枝茯苓丸、麦门冬汤诸方方证合并者,适用于上热下寒夹瘀的病证。当归四逆汤载于《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第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本患者用方虽是当归四逆汤和温经汤的合方,其实具有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经汤合方,或许单用温经汤也能取得好的临床效果,有待经方同仁验证。

作者: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博爱中医门诊部 王俩宜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