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属孔窍,为轻清之府,外邪叨扰则不宁,受热则鸣不止。少阳病为半表半里之阳证,其提纲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因半表半里之邪无路可出,易郁久化热,故半表半里之证多伴有热象,火性炎上,热上扰清窍,可出现清窍之症,如口苦、咽干、目眩。口、咽、目皆为人体上部孔窍之症,耳亦为孔窍,因此从经方医学体系来看,耳鸣者,多属半表半里证的少阳病。

冯世纶教授临证治疗少阳耳鸣者多用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和解少阳,若口干、喜饮等热像明显者,可加入生石膏以清热,疗效显著。

冯世纶教授认为,耳鸣者虽困于少阳者居多,但不可拘泥于柴胡剂,太阴病也可见到耳鸣。

《伤寒论》第75条:“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本条描述的是,重发汗导致津液虚衰,而成耳聋,津液虚衰属太阴,因此该条论述的是太阴病的耳鸣。

太阴病病机为里虚寒,正如第277条所言“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机体功能衰弱则容易导致水饮内停,郁遏气机,气机不利则夹饮上逆,侵犯清窍而导致耳鸣。太阴耳鸣证治:

冯世纶教医案

张某,女,29岁。

耳鸣半年余,头晕,与姿势无关,血压低,视物旋转,心悸,汗出多,纳差,口中和,二便可,手脚凉,舌淡苔白,根腻,脉沉细。处方:

苍术15g,茯苓15g,桂枝10g,炙甘草6g,清半夏15g

7剂水煎服。

结果:后随访得知,7剂药尽而耳鸣痊愈。

分析:该案以耳鸣为主诉就诊,虽然耳鸣为孔窍之症,多见于少阳病,但该案并无明显半表半里热象,故不考虑少阳病,当然也不符合时方所谓的肝胆热扰、肝肾阴虚等证型。临床先辨六经,因无明显少阳证,故六经辨证不属少阳和阳明。依据口中和、腹胀、不能食凉,六经辨证可判为太阴病里虚寒证,里虚寒则容易导致水饮内停,水饮上犯清窍,导致耳鸣。故辨为苓桂术甘加半夏汤证。

姜某某,女,50岁,2008年6月就诊。

耳鸣月余,口中和,腹胀,平日饮食凉物则胃脘不适。无头晕,无汗出,舌淡苔薄白,脉细。处方:

桂枝15g,茯苓15g,苍术12g,炙甘草6g,清半夏15g

3剂水煎服。

结果:服药3剂后耳鸣大减,嘱饮食调理而愈。

分析:该案根据口中和、腹胀、食凉则胃脘不适,少阳、阳明热不明显,故辨六经为里虚寒的太阴病,水饮内停证,水饮上犯清窍致使耳鸣,继辨方证为苓桂术甘加半夏汤方证。太阴病水饮内停之证,临床并不少见,《伤寒论》中“起则头眩,振振欲辟地”的描述,就是水饮上冲的表现。冯世纶教授指出苓桂术甘汤有“降气冲逐水饮”之力,在此基础上加入半夏加大和胃降逆,治疗方证对应,故三剂取效。

总结

冯世纶教授强调:经方辨证治病,主要依据“症状反应”,对于耳鸣治疗,当遵循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的原则。使方证相应,方可收到良效。

总之,经方诊治耳鸣,辨证不出六经。临床治疗当遵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的原则,详细审明六经归属,辨明表里寒热虚实,治疗方不犯原则性错误。耳鸣多见邪气上扰清窍,其中属半表半里热者(少阳病)居多,但太阴病水饮上犯者亦不少见,对于属于半表半里证的少阳热扰所致耳鸣,给予和解少阳之法常可获效,对于太阴里虚寒水饮上逆所致耳鸣,给予温胃降逆利饮,则可据证选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茯苓饮等,可获满意疗效。

作者:马家驹,张广中,陶有强。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