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详情描述:

患者男,年龄21岁,身高170体重57公斤

主诉:皮肤瘙痒一年余

病程描述(症状及用药情况)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瘙痒,气候寒冷时加重搔抓后逐渐变大(似被蚊子咬后的小凸起),抓后起斑片状抓痕。每晚上7~8点钟发作睡到床上被子捂热后痒更甚,感皮肤干燥。以颈背腹部明显。经多家皮肤病医院诊治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现服①防风通圣丸,②玉屏风口服液无效。每日只能吃左西替利嗪片一日一片维持。曾服复方阿胶浆,自觉有效果。

现症:口不干,不口苦,饮热水舒服,四肢冰冷,冬季尤甚。自觉颈部僵硬不适。饭量中等,大便成形一日一次。平时不易出汗。

一般情况(精神面貌、胃纳、二便、睡眠)精神可,饭量中等无不适。

1)皮肤色泽:暗黄无光泽。

2)舌(舌苔与舌质):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

3)咽:正常,不红

4)腹诊:腹部软,腹肌中等力度。按压胃脘无压痛。

5)脉诊:浮弦,重按有力。

6.其它: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吃冷凉食物不舒服。

诊断:慢性荨麻疹,(冷过敏)

中医辨证:太阳太阴合病。

①发肤瘙痒,遇冷加重,颈部不适。脉浮弦,不易汗出。为太阳表证。

②口不干,喜热饮,舒服。四肢冰冷冬季加重。

③原来有慢性胃炎史,吃冷的不舒服。辨为太阴证。

处方,当归四逆汤合附子理中汤,加麻黄,防风,鸡血藤。

处方:制附子15,干姜20,炙甘草30,生麻黄30,先煎40分钟。桂枝15,白芍15,当归15,细辛10,生白术15,防风15,党参15,茯苓15,鸡血藤30,生姜半两(切片)大枣12个。X7剂。

二诊,药后,最近7天荨麻疹发作了一次,吃一次左西替利嗪片一片消失。晚上手足比以前暖和,白天仍四肢冰冷。脉弦,已不浮。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处方:制附子30,干姜30,灸甘草30,生麻黄20,桂枝30,白芍15,当归15,鸡血藤30,细辛10,生白术15,茯苓15,党参15,防风15,荆芥10,鸡血藤30,生姜1两(切片)大枣12枚。X7剂

嘱咐,以后不吃抗过敏药。

三诊,最近一周没有发作,手足白天比以前暖和。脉弦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处方,二诊处方X7帖。

四诊,自觉皮肤荨麻疹已愈,手足暖和,要求巩固治疗。脉弦,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处方,二诊原方X7帖。

体会:

①六经辨证,条理清晰,三𠆤病位,表,里,半表半里。两个病性,寒热,虚实。阴证,阳证为总纲。

②无论何种疾病,也无论病症多复杂,总是离不开阴阳两个纲领。先辨病位,病性,定六经。再辨具体方证。《伤寒论》是疾病总论。从总体上把握人体对疾病的一般反应,只要方证符合,就会有效果。

作者:余锦焕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