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彭万年40年经方实践录》

上呼吸道感染

患者,女,68 岁,退休妇科医生。

主诉:反复寒战,发作有时1 周。患者于半月前不慎感受外邪,出现发热(T 38.6℃)、恶寒、口干、鼻塞、流涕等,经服感冒药及疏风清热解表方药后,近 1
周已无发热,但每日午后 5 时及清晨 5 时出现寒战,每次持续 1~2小时,寒战后汗出,以头面部为限,咽干,口渴,疲倦乏力,便溏,2
次/日,纳欠佳,舌边尖红,苔白、中心微黄、边有齿印,脉弦数。

证属少阳枢机不利,脾胃虚寒。

拟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柴胡 12g,桂枝 12g,干姜 6g,生牡蛎 30g(先煎),白术 10g,瓜蒌皮 10g,黄芩 12g,天花粉 20g,太子参
30g,茯苓 30g,炙甘草6g。每日 1 剂,水煎服,每日 2 次。2 剂后症减,寒战持续 15 分钟。原方续进 4 剂,未再寒战、汗出。

按:柴胡桂枝干姜汤源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

《伤寒论》第 147 条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金匮要略》云:“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刘渡舟教授讲过:“陈慎吾先生曾告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少阳病兼见阴证机转者,用之最恰。”刘老认为,本方能温寒通阳,解结化饮,疏利肝胆之气。大便溏薄在少阳病中反映出来“阴证机转”,而为肝病、胆病由热转寒、由阳入阴的一个转折点。

案少阳证见颤汗往来,发作有时,咽干,默默不欲饮食,脉弦数;太阴证见疲倦乏力,便溏等。正是太阳病解,邪入少阳,兼涉太阴,少阳与太阴并病,所谓“阴证机转”已现。患者初时系感邪发热,医者用疏风清热等凉药遏阳助阴,故热虽除而寒战不解,发作有时,示邪已入少阳。邪气郁结,枢机不利,故出现寒战、发作有时;阳气郁结,周身不可出汗,故见“但头汗出”;口渴、咽干为气机瘀滞,津不上乘之征;患者素体脾胃虚寒,故见疲倦乏力、便溏、纳差。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温脾散寒,加四君子汤健脾利湿。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枢机;桂枝、干姜温脾和中,以行三焦;生牡蛎软坚散结除满;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瓜蒌皮宽胸理气;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和胃利湿。诸药配伍,寒温并用,气机枢转,诸症悉平。古人所谓“和得其当,一剂如神”,诚非虚语也。

本文摘自《彭万年40年经方实践录》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