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陈某,女,49岁,于2022年1月6日因失眠1周,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马家驹老师门诊。

每年12月中下旬发病(持续大约十年之久),症状是晚上燥热难以入睡,后就会感冒,感冒的症状是恶寒(重)、后背酸痛,患者每每自用桂枝汤发汗后症状减轻,但伴随剧烈咳嗽、黄痰,且声音暗哑,无法发声,迁延半月余,才能痊愈。

刻下症见:失眠,晨起早醒。晚上入睡时烦躁热盛,眼睛干涩,左侧巅顶痛(手摸着有个包块),小便可,大便偶有黏腻。舌苔胖大、水滑、有齿痕。脉弱。

既往史:高血压、胃溃疡

诊断:太阴病

处方:

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8g茯苓18g

生白术30g泽泻15g黑附片10g桂枝10g

炙甘草10g干姜10g熟地30g

7付水煎服

于2022年1月21日门诊复诊,诉喝完第三剂后上述症状均减轻,继续服用完,症状减轻大半。

调整处方如下:

当归15g 川芎10g白芍18g茯苓30g

炒白术24g泽泻15g黑附片10g桂枝10g

炙甘草10g干姜10g熟地15g

14付水煎服

思考:

1、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的核心要点,六经的实质是,由三个病位、两个病性构成的六个诊断。因此临床辨治,要辨清楚三个病位、两个病性的问题。

2、患者症状存在失眠、晚上入睡时烦躁热盛、眼睛干涩,容易被误认为是内热。实际上,患者舌淡润齿痕、脉弱,属于阴证。失眠、眼睛干涩、烦躁,考虑与血虚有关,暂不清热,从太阴病论治。

3、服药后患者自诉症状明显减轻,考虑方证相应。因此临床上,辨清楚阴阳很关键。如果本案盲目给予清热、重镇安神等治疗,必然会进一步损伤阳气、加重病情。

4、通过这个医案悟到了治疗失眠的一个大原则,就是辨清楚阴阳,属于阳证的,可以用黄连、生龙骨、生牡蛎等清热、重镇安神,代表方有朱砂安神丸等。属于阴证的,需要温阳、养血等角度,如常用的酸枣仁养血,其实属于阴证的扶正治法。

作者:陈秀莹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