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痿亦称肾痿,是由于肾热内盛,或邪热伤肾,阴精耗损,骨枯髓虚所致。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古籍就对其有所记载,如《素问·痿论》曰:“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骨痿,大多表现为腰脊酸软,不能伸举,下肢痿弱,不能行动,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这些症状与西医学提出的骨质疏松症类似。

“益气温经法”是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史晓林教授临床诊治骨质疏松症总结的诊治经验。史晓林教授结合历代医家对骨痿(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认识,认为“虚”(五脏亏虚)是骨痿发病的病机之根本,“瘀”(气血瘀滞)是骨痿发病的关键病机,“毒”(内外之邪)是骨痿发病的诱导病机,因此提出“因虚致瘀,瘀毒致变,骨痿病成”之论,并强调骨痿治疗当循“虚瘀兼顾,内外兼治”之则,提出了“益气温经法”诊治思想。

史晓林教授据此理法,拟益气温经方——强骨饮,该方由黄芪、鹿角霜、骨碎补、杜仲、续断、露蜂房、肉桂、川芎、鸡血藤、秦艽、防风、忍冬藤共12味中药组成,临证加减。方中黄芪与鹿角霜共为君药,黄芪补气健脾摄血、益气固表、祛瘀散结,鹿角霜补肾助阳、收敛止血,共奏补肾健脾之大功;臣以骨碎补、杜仲、续断补肾壮骨;配以川芎、鸡血藤、肉桂、露蜂房温阳益气,补血活血通络;佐以忍冬藤、独活、秦艽、防风祛风寒湿、强筋骨、止痹痛,诸药相伍共奏补肾壮骨、疏经通络之功。如此,气血得补,脉络通畅,使得骨质生化有源,输泄有道。

下面通过一则案例看看“强骨饮”的疗效。

徐某,女,61岁,2018年10月初诊。

主诉:腰痛伴双下肢无力3月余,加重1周。

症状:患者自诉近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腰部酸痛,并伴有下肢放射痛,双膝痿软无力,行动不便,步履不稳,无胸痛胸闷,无腹胀腹痛,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等不适。1周前因干家务导致疼痛加剧,为求诊治,遂来我院门诊就诊。现症见腰膝酸痛,下肢痿软无力,活动障碍,四肢不温,胃纳可,二便无殊,舌质偏暗,苔薄白,脉细涩。

既往史:无特殊既往史。

查体:患者双下肢肌力V级,有小腿肌肉萎缩,双侧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梨状肌压痛(+),腰背部叩击痛(-)、压痛(+),腰部活动受限,四肢远端运动、感觉、血循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双能X线示:BMD-3.15。血磷1.13mmol/L,血钙2.11mmol/L,血清1,25(OH)D3 11.3ng/mL,P1NP
54.4ng/mL。

诊断:骨痿(肾虚血瘀型)。

处方:强骨饮加减。

鹿角霜6g,黄芪15g,杜仲12g,防风12g,川续断12g,秦艽15g,独活12g,肉桂6g,鸡血藤12g,川芎15g,枸杞10g,甘草6g,骨碎补12g。

二诊:患者服药1周后复诊,自述下肢力量较以前略有增强,腰部疼痛缓解,但四肢仍冰凉,腰部有下沉感。舌质偏暗,苔薄白,脉沉涩。

处方:原方加制附子6g,干姜6g,温阳通脉,加牛膝12g补肝肾、强腰膝,嘱患者加强腰部保暖,注意避免受凉。

三诊:患者服药1个月后复诊,自述腰膝酸痛好转,下肢力量有所上升,四肢渐温,腰部下沉感觉消失,但最近因为情绪波动,夜间睡眠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涩。

处方:原方鹿角霜减至5g,去制附子,避免温阳太过;加入远志、龙眼肉各12g,安神定志。

四诊:患者服药3个月后复诊,自述膝软无力症状明显改善,偶有腰部酸痛,夜间睡眠安,但近日胃脘胀满,食纳不佳,大便偏干。舌淡红,苔厚腻,脉弦滑。

处方:原方去远志、龙眼肉、干姜,加入焦山楂12g,炒麦芽12g,神曲12g,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五诊:半年后,患者复诊,自述现在四肢不温症状改善,在过劳后出现腰部轻微酸胀,无其余不适。舌红苔薄白,脉沉缓。辅助检查:双能X线示BMD-1.91。血磷124mmol/L。血钙2.2mmol/L,血清1,25(OH)D3
23.5ng/mL,P1NP 40.4ng/mL。

嘱患者平时注意补充营养、钙剂及维生素D,注意康复锻炼,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按:《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景岳全书》云:“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女子七七之后,体质特点以任脉虚,太冲脉衰少,精少,肾脏衰,天癸竭之“虚”象和地道不通,形体皆极之“瘀”象。该患者下肢痿软,四肢不温,为肾阳虚之象,而其腰部酸痛,舌暗脉涩提示瘀阻经络,不通则痛。本方重用益气之黄芪和补肾强骨、补益精血的鹿角霜为君药;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合骨碎补补骨强骨,活血化瘀共为臣药;佐以鸡血藤补血活血,疏通经络;川芎辛散走窜,入血分,通行气血;肉桂补助肾阳、温通经脉;秦艽舒筋止痹痛;独活、防风有治痛之功;以上诸药配伍,标本兼治,治本为主;攻补兼施,以补为要,合用共达益气温经,活血化瘀之效。

作者:史晓林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