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柏杉 整理/胡溪恬

临床上,贫血是一类很复杂的疾病,现代医学根据红细胞的生成和流失,将其原因主要分为三大类: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大量或者长期失血。能够造成贫血的疾病也是多种多样,今天我们来看宋柏杉老师治疗的一则贫血医案,探讨如何“治病求本”。

可能很多朋友会想:贫血自然是血虚,用四物汤直接补血,或者用八珍汤气血同补,贫血不就是血虚为本吗?然而临床上有大量的贫血患者,是用益气补血法治不好的,这时候要怎么办呢?宋老师说:“贫血是西医的病名,导致贫血的疾病和原因非常多,其实血虚是标,要想治好那些难治的贫血,就得治病求本”。

我们来看一个因失血导致贫血的案例-子宫肌瘤贫血案。田某是一位44岁的中年女性,她于2018年12月12至灵兰中医馆初诊。

她的主诉为贫血。

刻下症:贫血;神疲,乏力;心悸;晨起水肿面容,双下肢浮肿;面有暗斑,皮肤肌肤甲错;容易上火;怕凉,腿凉,双腿有青筋暴露;经期月经过多,有血块。

既往患有子宫肌瘤、子宫息肉、肾小球肾炎、高血压病史。

脉沉涩;舌淡,苔薄水润;面容浮肿貌。

宋老师在“气血水神:辨治内伤杂病的四个扳机”讲座上讲过,复杂的内伤病可以从气、血、水、神这四个方面去辨证,那么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分析这位患者的病情。

贫血、神疲、乏力、舌淡、脉涩等症提示血虚和气虚;面有暗斑,肌肤甲错,月经有血块和子宫肌瘤病史提示明显的血瘀;心悸、脉沉、苔水润、以及浮肿提示有水饮;心悸,容易上火,腿凉和双腿青筋暴露提示上热下寒。

血虚、气虚、血瘀、水饮、上热下寒同时存在,治病求本应该以谁为本?这就需要分析其中的关系了:《金匮要略》说:“血不利则为水”,唐容川指出:“失血家往往水肿,瘀血化水,亦发水肿。”因此,田某这个情况,水饮与血瘀要以血瘀为本。血虚与血瘀谁为本呢?宋老师说:“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当以血瘀为本。倘若瘀血不去,则血脉不通,不仅补气无功,而且上热下寒亦难解除。

一诊宋老师以治疗血瘀为主,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用药如下:

当归10g,生地黄15g,燀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麸炒枳壳10g,柴胡10g,川芎10g,桔梗10g,川牛膝15g,益母草15g,水蛭10g,刘寄奴15g,泽泻15g。14剂,水煎服。

田某于2018年12月26日二诊,田某诉当下正值月经期,服药后月经期排出很多血块,月经量大,腿凉,恶寒。舌淡,苔薄水润;脉涩,尺脉滑。

《金匮要略》里的当归芍药散就是一张补血、活血与利水并举的良方,治疗血瘀胞宫而致的水肿。诚如尤在泾所云:“疞痛,腹中急也,乃血不足,水反侵之也。”月经来潮,正是水血同治的好时机。

二诊宋老师在血府逐瘀汤基础上,合用当归芍药散与四逆汤,用药如下:

当归10g,生地黄15g,炒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生枳壳10g,柴胡10g
,川芎10g,桔梗10g,川牛膝15g,茯苓15g,泽泻15g,猪苓10g,生白术10g,干姜10g,炮附片15g,炙甘草15g。14剂,水煎服。

田某于2019年1月16日三诊,田某诉服药后大便偏稀;神疲、乏力改善,较之前有力;面部与双腿浮肿大为减轻;腿凉、恶寒减轻;月经血块减少,月经量较前减少;近日抽血化验,血红蛋白较前上升。舌淡暗,苔白略厚;脉沉。

果然,瘀血去而后才能新血生。瘀血与水饮已去大半,脉道与水道均较前通利,此时就要重点考虑患者上热下寒的情况。宋老师说:“欲要引火下行,须得清上温下。”

三诊宋老师用三黄泻心汤清上,用金匮肾气丸温下,加一味水蛭兼顾活血,用药如下:

生大黄10g,黄连10g,黄芩10g,生地黄30g,生山茱萸10g,生山药30g,茯苓10g,泽泻10g,牡丹皮10g,桂枝6g,炮附片6g,水蛭10g。14剂,水煎服。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一诊的重点在活血祛瘀,二诊的重点在水血同治,三诊的重点在清上温下。治病求本是为了切中病机要害,但在患者的不同治疗阶段,治疗方案也是需要标本兼顾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以谁为本?在临床中,病情多数是错综复杂的,想要找到“病根儿”,就必须先明白人体病理机制和生理变化。治病求本,本于阴阳变化之道。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