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叔微是宋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许氏的《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奠定了其在伤寒学术领域的地位,被后世尊为经方派的代表。清·徐彬曾有“古来伤寒之圣,唯张仲景,其能推尊仲景而发明者,唯许叔微为最”之语;清·俞震在《古今医案按》赞曰:“仲景《伤寒论》,犹儒书之《大学》、《中庸》也,文辞古奥,理法精深,自晋迄今,善用其书者,惟许学士叔微一人而已,所存医案数十条,皆有发明,可为后学楷模。今摘录许叔微用桂枝汤医案三则,摘自《伤寒九十论》,以体现其临床思维。

案例一:乡人吴德甫得伤寒,身热,自汗,恶风,鼻出涕,关以上浮,关以下弱。予曰:此桂枝证也,仲景法中第一方而世人不究耳,使公服之。一啜而微汗解,翌日诸苦顿除。

公曰:仲景法如此径捷,世人何以不用。予应之曰仲景论表证,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桂枝则治中风,麻黄治伤寒,青龙治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此三者人皆能言之,而不知用药对证之妙处,故今之医者多不喜用,无足怪也。

且脉浮而缓,中风也,故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仲景以桂枝对之。脉浮紧而涩,伤寒也,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皆疼,恶风无汗而喘,仲景以麻黄对之。至于中风脉紧、伤寒脉浮缓,仲景皆以青龙对之。

案例二:里间张太医家,一妇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弱。予曰:当服桂枝。彼云家有自合者,予令三啜之,而病不除。予询其药中用肉桂耳。予曰:肉桂与桂枝不同,予自治以桂枝汤,一啜而解。

论曰:仲景论用桂枝者,盖取桂枝轻薄者耳,非肉桂之肉浓也。盖肉桂浓实,治五脏用之,取其镇重。桂枝清轻,治伤寒用之,取其发散。今人一例,是以无功。

案例三:人患发热、恶寒、自汗,脉浮而微弱。予以三服桂枝投之,遂愈。仲景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宜桂枝汤。

在《伤寒论》中,太阳病包含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太阳中风证的治疗以桂枝汤为代表,太阳伤寒证的治疗以麻黄汤为代表。太阳伤寒证主要表现为无汗、脉浮紧等,可用麻黄汤治疗;太阳中风证主要表现为汗出、脉浮缓等,可用桂枝汤治疗。因汗出造成体表津液损伤、腠理开泄,故桂枝汤证相对于麻黄汤证为虚,麻黄汤证相对于桂枝汤证为实,前者为调和营卫,后者为解表发汗,因桂枝汤相对为“虚”,故不能给予发汗的麻黄汤。历代注家以病因作解,有“中风者中于风,伤寒者伤于寒”之谓,其实中风、伤寒只是太阳病的两种症状反应,即根据正邪斗争结果而分的两种太阳病的类型。

麻黄汤、桂枝汤证都是表证太阳病,共同点为:发热、恶寒、头痛、脉浮,当然麻黄汤证的头痛较重,甚至出现了身疼痛。二者最大区别在于:太阳中风为汗出、脉缓;太阳伤寒为无汗、脉紧。正如历代医家所谓的“表证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

因此,桂枝汤证、麻黄汤证鉴别的关键点,在于是否“阳气重”,即津液是否充盛,其中是否有汗出是关键点。许叔微的三则桂枝汤医案,符合我们提出的桂枝汤的辨证要点,即表证太阳病的基础上,津液充足以无汗或脉浮紧为特点的,是麻黄汤,津液不足以有汗或脉浮弱(缓)为特点的,是桂枝汤。

作者:马家驹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