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介绍

初诊日期:2021年9月4日

患者有间歇性头晕目眩20年余,昨日突发头晕目眩,呈天旋地转感,不敢睁眼,服以前的中药方(半夏20,泽泻45,柴胡15,黄芩10,人参10,大枣20,炙甘草6,熟附子30,白术20,天麻10,茯苓30,陈皮30,生姜30,桂枝10)后今晨稍有好转,

但今天下午再服却越来越难受,睁眼、姿势改变即觉头晕天旋地转,只能在床上躺着,眼睛怕光,伴恶心欲呕、头顶痛、口干口苦、异常烦躁、汗多,起床则挥汗如雨,口渴欲饮,但喝水多了又觉胃胀难受。

患者平素胃纳欠佳,容易胃胀,吃凉的胃就不舒服,睡眠差,多梦,经常觉得困倦,夜间小便频数,夜尿一两小时一次。平时容易烦躁、心乱,怕热汗多,但又怕风吹,不敢开空调。大便日行两到三次,先干后软,大便不爽,有不尽感。

患者有持续性全身疼痛2年余,以腰背为甚,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以及多次腔梗史,自诉血压正常。

舌质暗红苔厚,脉未及。

诊断

诊断:眩晕病

辨证施治

患者平素脾胃虚弱,纳欠佳,胃脘容易胀闷不适。脾胃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异常,就容易化生痰饮,水饮内停。水饮上犯,清阳不升,则引起头晕目眩。饮停于胃,胃失和降,故恶心欲呕;口渴而饮水不多,乃痰饮阻碍气机,津液不能上承的表现,舌苔厚主痰饮。

四诊合参,证属太阴脾阳不足,脾胃虚寒,水饮上犯引起之眩晕病,方予泽泻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处方如下:

姜半夏45g 茯苓30g 盐泽泻60白朮20g 生姜45g,水煎内服,3剂

复诊

2021年9月7日 二诊

患者头晕天旋地转欲呕症状消退,整个人轻松很多,腰背痛也减轻很多,舌暗红苔白厚,脉沉细重按无力。在前方基础上半夏减至36g,白朮加至30g,增强健脾之力。

考虑患者夜间小便频数,脉沉而重按无力,平素容易烦躁,为少阴阳虚,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虚阳上浮,加上附子21g以温肾,煅龙骨、煅牡蛎各30g以潜阳,予颗粒7剂继续调理,巩固疗效。

按语

泽泻汤与小半夏加茯苓汤,均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痰饮是人体脏腑功能虚损,水液代谢异常产生的病理产物。临床上很多疾病都可由痰饮而起,饮停胃肠可导致泄泻、呕逆,饮邪上迫胸肺可引起咳喘、短气,饮邪流溢肢体可引起水肿、身体疼重。

泽泻汤主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尤在泾的《金匮要略心典》中云:“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加上一个“苦”字来形容,可见此证患者头晕目眩天旋地转的症状是挺严重而困扰的。泽泻甘寒、无毒,《本经》云其效能“养五脏,益气力,肥健,消水”。在利水药当中,泽泻尤长于治水毒为患之眩冒,但其性偏寒,针对脾胃虚寒的水饮病,须配苦温之白朮以健脾燥湿,补土以制水。

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和胃止呕,散饮降逆,茯苓导水下行。茯苓也能利水治眩冒,其治眩之力逊于泽泻、白朮,但茯苓也能治心悸,既眩而悸的病证必加茯苓。

本案患者眩冒伴有恶心欲呕,心情异常烦躁,平素容易胃胀不适,合用主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的小半夏加茯苓汤乃最适合不过了。就这简单的五味药,起了健运脾胃,燥湿利水的作用,使浊阴得降,清阳得升,三剂过后眩冒自解。水饮得退,肢体经络营卫得以畅通,故困扰多时的腰痛也大大减轻。

临床上能引起头晕目眩的疾病很多,包括有耳石症、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等,也可能是脑血管的问题。患者家属虽诉患者做过相关检查未见异常,唯其详细报告未见,患者本身也有多次腔梗病史,建议患者须完善相关检查,排除风险较高的脑血管问题,方为上策。

作者:欧阳卫权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