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心发热,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症见手心,脚心发热,以下午或晚上为甚。此病首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本条论述了阴阳两虚,虚劳里急引起的手足烦热;阴虚则阳亢,阴不制阳,虚阳外越,亦可见手足心热,两颧潮红,盗汗,脉细数,舌红少苔,口渴等。

《素问•调经论》指出:“阴虚则内热”,由此可见,阴虚内热是导致手足心发热的主要原因之一,受此影响,历代医家及临床医生大都治疗此病以滋阴清虚热为主。

笔者通过30余年的临床观察,手足心热不仅只有阴虚内热,还有很多因素可引起,如正气不足,肝气郁结,精血津液虚损,瘀血内停,阳气虚衰,痰饮水湿,小儿疳积等。

典型案例

代某,女,63岁,2021年11月9日诊

患者于一周前因头眩目晕,呕吐,手足心热等,在某医院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二、三尖瓣及肺动脉轻度返流,住院治疗一周后虽有好转,但仍有头晕,颠顶痛,干呕,述手足心热,大冬天要放被外,用电风扇吹,已有数年之久,曾常服六味地黄丸罔效,其脉沉而细,舌淡苔薄白,口不渴,二便调,余未见异常。

辨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治当温中祛寒,降逆止呕,化痰蠲饮。方用吴茱萸汤,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加味。

药物:

吴茱萸12g,生姜15g,白参10g,大枣20g,泽泻60g,白术20g,茯苓20g,桂枝10g,甘草6g,姜半夏20g,天麻15g,化橘红10g,蔓荆子15g,蒺藜20g,菊花10g,决明子20g。7剂,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服完7剂后诸症完全消失,为巩固疗效,原方再进7剂,随访至今一切正常。

按:

命门藏于下焦,主司人体一身之阳气,乃人身真火,气化之源,若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至中焦脾土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中阻,则呕吐;痰饮上蒙清阳,则头晕头痛;涌泉为足少阳肾经井穴,为肾气之所主,若下焦阳虚,阳衰不能摄阴,而至阴火沸腾,则足心如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则手心发热。

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方用吴茱萸汤温中祛寒,降逆止呕;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湿;泽泻汤利水除饮;半夏,化橘红降逆化痰;天麻,决明子,蔓荆子,蒺藜,菊花祛风明目;诸药合用,可散寒,降逆,祛风,止眩,故陈年顽疾一并治愈。

作者:吴书清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