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本草学:大黄
大黄(daihuang)
【基源简介】
全世界的大黄属植物有七十多种,大黄为正名,因其根茎个大色黄得名。中药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药用大黄(Rheum
offcinale Bail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的干燥根和根茎。生于高寒山区的山地林缘或草坡,喜欢阴湿的环境,野生或栽培,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切瓣或段,绳穿成串风干,或切片烘干、晒干。置通风干燥处,防止虫蛀。
【生态习性】
一、掌叶大黄,又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多年生高大草本。根粗壮。茎直立,高2米左右,光滑无毛,中空。根生叶大,有肉质粗壮的长柄,约与叶片等长;叶片宽心形或近圆形,径达40厘米以上,3~7掌状深裂,裂片全缘或有齿,或浅裂,基部略呈心形,有3~7条主脉,上面无毛或稀具小乳突,下面被白毛,多分布于叶脉及叶缘;茎生叶较小,互生;叶鞘大,淡褐色,膜质。圆锥花序大形,分枝弯曲,开展,被短毛;花小,数朵成簇,互生于枝上,幼时呈紫红色;花梗细,长3~4毫米,中部以下具1关节;花被6,2轮,内轮稍大,椭圆形,长约1.6毫米;雄蕊9,花药稍外露;子房上位,三角形,花柱3,向下弯曲,柱头头状,稍凹,呈V字形。瘦果三角形,有翅,长9~10毫米,宽7~8毫米,顶端微凹,基部略呈心形,棕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生于山地林缘半阴湿的地方。分布四川、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二、唐古特大黄,又名鸡爪大黄。多年生高大草本,分布青海、甘肃、四川等地。
三、药用大黄,又名南大黄。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分布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药材品鉴】
药材分正品大黄,非正品大黄、土大黄三大类,正品大黄按照产地分为南、北大黄,北大黄的基源为掌叶大黄与唐古特大黄。商品分为西宁大黄和铨水大黄两类。南大黄的基源为药用大黄。
一、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5~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气特殊,味苦而微涩。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
二、铨水大黄:一般为长形,切。。。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
三、马蹄大黄,又名南大黄。
四、非正品大黄有产于华北的同属植物波叶大黄(又名山大黄、苦大黄),产于西藏的藏边大黄、高山大黄,产于新疆的天山大黄,产于云南的丽江大黄、滇边大黄等等。
五、土大黄:为同科多种酸模属植物的根茎,为大黄的近似品,草医多用于烫伤、皮科癣疥等的治疗。
正品大黄药材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断面发黑或糠心者次之。一般个过大者多糠心,因为水分过大不易外泄,且易受冰冻而糠,外面不易看出。毛货有很深的瓦楞,两头凹进,外表显出黄色,多为好货。如体圆无瓦楞,两头不凹,外黑色而不黄,则已糠。成品以体质轻重适当为佳,过重多铁糠,过轻则十有九糠。一般以野生者为上品,其外表细腻体质坚实而脆,外色棕黄,内呈槟榔纹,有朱砂点,年久越佳。家种大黄,外表纹粗、质轻松,外色淡黄,内色虽亦呈槟榔纹,但带白点。道地药材首推青海所产的西宁大黄。其表面呈黄棕红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有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内部花纹排列整齐,极似缎面的织锦,故名锦纹大黄。其疗效佳而少副反应,为大黄中的珍品。《本草拾遗》:“若取泻热峻快,推陈去热,当取河西锦纹者”。而市场上常有非正品大黄、土大黄伪冒、混淆正品大黄的现象,在服用中出现泻下力弱或产生明显腹痛的反应时,要考虑到这种药源的可能。
【炮制养护】
饮片分为生用、酒炙、酒蒸(或酒炖)、炒炭。贮于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蛀。大黄炭注意散热,防止复燃。
1、生大黄:又名生军,原药拣净杂质,大小分档,闷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切成小块,晒干。
2、酒大黄:取大黄片用黄酒均匀喷淋,微焖,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大黄片100斤用黄酒14斤)。
3、熟大黄:又名熟军、制军,取切成小块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置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取出晒干(大黄块100斤用黄酒30-50斤)。亦有按上法反复蒸制2~3次者。
4、大黄炭:取大黄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喷清水,取出晒干。
【古典收载】
1、大黄在《伤寒论》入15方次,分别为桂枝加大黄汤、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大陷胸汤、大陷胸丸、麻子仁丸、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茵陈蒿汤。大黄在《金匮要略》入16方次,分别为鳖甲煎丸、风引汤、大黄蛰虫丸、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大黄附子汤、厚朴大黄汤、己椒苈黄丸、苓甘五味姜夏杏大黄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泻心汤、大黄甘草汤、大黄牡丹皮汤、下瘀血汤、大黄甘遂汤,两书大黄方重复6首。
2、《神农本草经》下品记载:“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3、《别录》:
6、《本草求真》:大黄(专入脾胃)。大苦大寒。性沉不降。用走不守。专入阳明胃腑大肠。大泻阳邪内结。宿食不消。故凡伤寒邪入胃府。而见日晡潮热。谵语斑狂。便秘硬痛手不可近。不可妄用。以取虚虚之祸
。川产锦纹者良。生用峻。熟用钝。忌进谷食。(得谷食,不能通利。)黄芩为使。
【古今变化】
大黄在古今所用药材是一致的。
【经典原文】
一、大陷胸汤
1、“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35)
2、(137)
3、“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149)。
二、厚朴大黄汤
“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十二)。
六、大承气汤
1、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大承气汤主之。”(212)。
25、“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慎不可攻也。”(209)。
三十一、鳖甲煎丸
【仲景方根】
1、大黄芒硝:主治身热汗出,大便五六日不解,腹部板实,按之燥屎累累如卵石,口干舌燥者。方如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陷胸汤。
2、大黄厚朴枳实:主治腹大满痛,视之如覆瓦,按之硬痛、脉滑数者。方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厚朴气物汤。
【黄煌药证】
根据原文考证,大黄诸方主治有以下四方面:1)腹证。如心下硬、按之心下满痛、按之心下坚、心下痛按之石硬、心下急、心下必痛、心下痞、少腹急结、少腹满、腹胀、腹微满、腹满不减、大实痛、痛而闭、胸满等;2)精神症状。如谵语、心热、其人如狂、烦、烦躁、独语如见鬼状、目中不了了等;3)大便症状。如大便难、不大便六七日、大便乍难乍易、大便硬或下利脉反滑、自利青水而心下必痛等;4)脉证。如脉滑而疾、脉数而滑、脉迟而滑、脉实、脉沉而紧、下利而脉反滑等。以上诸证,虽非大黄一药主治,但也不离大黄主治,临床则是各证的程度不一罢了。为便于记忆,大黄主治的以上诸证,可概括为痛而闭、烦而热、滑而实三证。
【性味功效】
大黄苦、寒。功能通腑攻下、泻逐水饮、清泻火热、破积通滞、凉血逐瘀、利胆退黄。
1、生大黄气味重浊,泻下峻烈,易伤胃气。通常适用于里实阳热证。亦可灌肠或外用。
2、酒炙大黄泻下作用稍缓,酒性升提饮药上行以清上焦实热,提高活血行血的效能。
3、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能减轻腹痛等副作用,还可清热利湿,并长于活血化瘀。
4、大黄炭泻下作用几无,有止血、止泻的效用。
【用法用量】
1、常用剂量为3~3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或沸水泡服。
2、张仲景使用大黄有后下、同煎、先煎的方法:如承气类方中的大黄采用后下,大黄附子汤中的大黄是与它药同煎,而在大陷胸汤中采用的是先煎。具有峻猛药性的大黄使得徐灵胎在《医学源论》发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的感慨。
3、大剂量(10~15克)生大黄常用于急症、热病,攻下时生用后下,不宜久煎。久煎后服反易导致便秘。清化湿热、活血化瘀可选制大黄。
4、小剂量(粉剂0.5克内、煎剂3克内)有健胃消食效应,中等剂量(5~10克)有缓泻、活血逐瘀作用,大剂量(10~30克)攻逐泻下作用较明显,超大剂量(30~200克)见于急重病症的个案报道。
【不良反应】
1、大黄毒性较低,但服用过量也可中毒,尤其是鲜大黄毒性偏大,可引起恶心、呕吐、头痛、头昏、腹胀、腹痛、腹泻、黄疸等。轻度的副作用一般停药即可逐渐康复。
2、长期经常服用大黄等蒽醌类泻药可导致肝硬化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使用注意】
1、使用大黄要注意患者的整体状态。适用于大黄者,尤其是较长期使用大黄者,大多体格健壮,肌肉丰满,食欲旺盛,容易腹胀,或大便秘结,口唇暗红,皮肤易生疮痘。血压偏高,或血脂偏高,或血粘度偏高。为黄煌经方“大黄体质”。大黄体质多见于中老年人。
2、大黄苦寒,易伤胃气,虚寒体质者、脾胃虚弱者、正气不足者、气血虚弱者慎用;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慎用;阴疽、痈肿溃破后脓液清稀,正气不足者慎用;太阳病者慎用;无阳明腑实、无实热、无积滞、无瘀结者慎用。如确有必要使用,需精确辨证、合理配伍。
3、大黄的敏感性、耐受性存在个体差异,服用大黄及大黄类方后出现腹痛、腹泻,一般考虑药量偏大导致肠蠕动加快,需要调整大黄用量。
4、长期服用大黄者,病情稳定后不宜突然停药,应逐步减量,避免发生停药后便秘。
5、有报道大黄与山豆根配伍产生毒副反应3例(肖辉良,江西中医药,1991,22(5):59)。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大黄的主要成分有蒽醌类,甙类,酮类,鞣质。泻下成分为结合型蒽醌苷类,抑菌成分为游离型蒽醌。大黄素和蒽醌,在一定的给药剂量和用药时间下,对大鼠和小鼠可能出现一定的肾毒性和致癌性。
药理毒理:
现代实验研究提示大黄的药理作用有泻下、止泻、止血、抗病原微生物(抑菌、抗真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抗内毒素、抗炎、解热、利胆、保肝、降脂、健胃助消化、促进胰腺分泌而抑制胰蛋白酶活性、松弛奥迪氏括约肌、利尿、降压、抗心衰、抗肾衰、抗肿瘤、抗衰老、增强免疫等方面。因长期服用含有芦荟、大黄、番泻叶等制成的泻剂,有出现“结肠黑变”的可能。
三、炮制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的泻下、收敛、抑菌及抗炎、解热、镇痛等有效成分的影响不同,因而其不同炮制品的药效也有所不同。
1、生大黄致泻作用强,不仅可引起大肠蠕动亢进,且可引起身体远隔部位的血液趋向腹部,可缓解脑、肺、眼等部位充血或炎症,此乃祖国医学所说的“病在上,取之下”的治疗原则,但在此作用的同时,尚可反射性的引起盆腔充血,故孕妇、经期妇女一般慎用或忌用。
4、各种炮制品均有一定的抑菌能力,熟大黄及酒大黄与生大黄作用相似,且对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的抑菌活性优于生大黄;醋大黄、大黄炭对某些菌种抑菌活性减弱,但对绿脓杆菌仍保持了较好的抑菌活性;制大黄中的抗菌消炎成分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含量较高,分别为生大黄的1.9倍和2.8倍左右。各种不同的大黄炮制品的抗炎、解热镇痛效果无明显差
异。因此,拟使用大黄作抗菌、消炎、解热、镇痛时,宜选用熟大黄、酒大黄,可避免使用大黄引起的峻泻副作用。
四、现代报道:
大黄的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对于部分急危重症、疑难病症取得了优异的成效,如内科的急性感染性发热、急性脑血管病、上消化道出血、ARDS、慢性肾功能不全,外科急腹症中的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胆系结石、胆系感染、胆道蛔虫病、肠梗阻、消化道穿孔、泌尿系结石,传染病中的急性肝炎、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乙脑、细菌性痢疾等等。
【参考文献】
黄煌 《张仲景50味药证》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3版 2016年10月
吴咸忠 《中西医结合急腹症方药诠释》 天津科技出版社 第1版 2001年1月
吕志杰 《大黄实用研究》 中医古籍出版社 第1版 1994年9月
原思通 《医用中药饮片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1版 2001年8月
毛文山等 《中药真伪鉴别》 陕西科技出版社 第1版 1986年5月
陶御风 《临证本草》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5月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上海科技出版社 第1版 1986年5月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年5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精选本》 上海科技出版社 第1版 1998年10月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