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某某,女,31岁。

2023年04月10日上午门诊来了一位新冠感染阳康后出现各种不适的患者,其中最典型症状是失眠,伴有口干口苦,纳差,乏力,咽干,怕冷怕风,汗出不多,易发落,气短,喘息,皮肤干燥,腰酸,足凉,晚上脚拘挛,月经量少,延后3-4天,大便不成形,量少,有时2-3次/日。舌苔白腻,脉沉细。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柴胡12 黄芩10 天花粉12 龙骨牡蛎各15

桂枝10 炮姜10 当归10 白芍10 川芎6

苍术10 泽泻12 茯苓15 炙甘草6

7剂,水煎服,日一剂。

04月18日二诊:睡眠好转,晚上9点后有睡意,但不沉,脚拘挛已,出现眉骨胀痛,稍喘微汗,仍出汗怕风,晨起口干口苦,足凉,不能喝凉水,大便稀烂,4次/日。舌苔白,脉细。

处方:越婢加术加半夏汤

麻黄15 炙甘草6 姜半夏30 生石膏45

苍术18 生姜3片 大枣4枚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

04月29日三诊:睡眠可,眉骨胀痛减轻,汗出正常,恶风减轻,稍口干口苦,易饥,足凉减,脚拘挛又作,上午困乏,大便成形,1天1次。

舌苔白,脉细弦。

处方:小柴胡合苓桂术甘合芍药甘草汤

柴胡12 黄芩10姜半夏30党参10

桂枝10 白芍30 炙甘草6 生白术18

茯苓15生姜3片大枣4枚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

整体辨证分析及体会

先辨六经:患者口干、口苦、咽干及纳差,病位在半表半里,因足凉、乏力、脉沉细考虑为阴证;患者足凉、腰酸,大便不成形,2-3次/日,有里虚寒太阴太阴病表现。因此辨六经为厥阴太阴合病。乏力、易发落、月经量少,延后3-4天及脚拘挛,结合脉沉细为阴血不足,血虚水饮,综上为厥阴太阴合病兼血虚水盛。

继辨方证:柴桂姜汤辨证要点:半表半里虚寒证,有口干、口苦,四肢厥冷、心下微结。患者口干口苦、咽干、纳差,足凉、腰酸,大便稀。因大便稀,冯老易干姜为炮姜有收敛止泻之意。结合月经量少,延后3-4天及脉沉细,考虑太阴血虚水饮,当归芍药散方证。

《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未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提示柴桂姜属半表半里阴证,邪无直接出路,郁热上炎,故常见上热下寒征象。

二诊患者睡眠较前好转,结合有微汗出,汗出怕风症状,考虑太阳表证;虽有口干口苦,但无鼻干、纳差、胃脘疼及情志问题,考虑为水饮化热;结合患者有眉骨胀痛及大便稀烂,考虑水饮上冲引起眉骨胀痛,水饮停留大肠则下利;足凉、不能喝凉水为太阴里虚寒。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夹饮。

辨方证为越婢加术加半夏汤证,即越婢加术汤与越婢加半夏汤合方。越婢汤原治“风水”,发越水气,其中生石膏兼清热,加术化饮,饮祛则腹泻止,加半夏平其冲逆。

三诊睡眠可,眉骨胀痛减,恶风减轻,汗出正常,上午困乏,为太阳表虚夹水饮上逆;口干、口苦及易饥,无四逆及大便稀等寒证,考虑半表半里阳证;患者脚拘挛,考虑血虚,辨六经太阳少阳夹饮夹血虚。苓桂术甘汤解表化饮,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芍药甘草汤和中生津血。

本案三诊病机各有不同,冯老根据每次患者就诊症状、舌苔及脉象变化,六经归属也不一样,分别处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越婢加半夏加术汤、小柴胡合苓桂术甘合芍药甘草汤治疗,疗效甚佳。

本案关键在二诊,病人虽然仍有口苦,但老师没有从半表半里论治,值得我们认识研究学习。邪传半表半里,因血弱气尽,正气不足,邪无出路郁久化热,见诸多孔窍的症状,如口苦、咽干、头眩、目赤、耳鸣等等,其中以“口苦”一症最为常见。二诊早起口苦,但以头胀痛、汗出恶风之水饮犯表,水饮下渗见腹泻大便稀烂,口苦口干为汗出津伤化热之症。所以,症见口苦不一定就是半表半里证,必须要从整体考虑。有表当先解表,本案有表解的机转,治疗当解表祛饮清热。我们临床也曾碰到过“口苦”患者,用附子理中丸治愈的个案。

二诊大便稀烂日4次,为什么还用生石膏?

生石膏,很多人畏之如虎,生怕生石膏过于寒凉而败坏脾胃,其实生石膏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大寒的药物。《神农本草经》只是说“石膏味辛微寒”,并非大寒。因此胡希恕先生、冯世纶教授指出,只要见到阳明里热,都可以加入生石膏。

本案患者二诊中有口干、口苦,但无鼻干、纳差、胃脘疼及情志问题,考虑水饮化热,其中生石膏兼清郁热,加术夏助其化饮,饮祛则腹泻止。

通过本案给我们提示:

1、当临床症状出现寒热错杂时,可能是半表半里证,还应注意与水饮化热鉴别,即六经辨证为阳明太阴合病的特殊情况;

2、纵观三诊病情变化,均在据症施治,而非根据固有之理论六经应该如何传变等等;

3“孤症不立”,当面对具体病人的时候,往往容易落入固定思维的窠臼,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整体辨证观,局部症状服从整体反应,才能做到精准辨证。

作者:林先荷 吴灿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