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1

刘某,女,46岁。

初诊日期:2011年6月10日。

主诉:恶寒腰痛2个月。

现病史: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恶寒,就诊于某医院,行腰椎X线检查,示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MR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服用强骨胶囊、盘龙七片等中成药,疗效欠佳,经过推拿按摩及拔罐治疗,能暂时缓解疼痛,两小时后疼痛、恶寒依旧。遂经朋友介绍,前来进行中医治疗。

刻下症:腰痛,腰以下恶寒、恶风,轻微吹风后腰痛加重,时值夏日,下半身仍穿保暖内衣,脚穿厚袜,自身亦不能靠近铁器或墙面,若靠近,就感觉寒气袭身,下肢恶寒,双手小关节疼痛,双侧膝关节疼痛,上半身烦躁、汗出,口干不欲饮,时有胸闷气短,纳可,二便干稀不调,舌红苔白,双手寸关脉弦细滑,尺脉沉细滑。

辨证分析:该患者既有腰痛、双手小关节疼痛、双侧膝关节疼痛、腰以下恶寒恶风等下寒证,又有胸闷、气短、汗出、烦躁等上热证,综合辨证为上热下寒之厥阴病。大便干稀不调,仍是下寒的表现,可考虑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上温下。因患者腰部以下恶寒明显,腰部及双手关节疼痛,考虑并非单纯的厥阴病下寒证,有合少阴病的可能,单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温下寒的话,其功效可能会达不到要求,故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解表,并加用茯苓、苍术,有合肾着汤之意,加强温下寒以治腰痛的功效。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肾着汤。

柴胡15g,桂枝10g,干姜10g,天花粉15g,生龙骨15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黄芩5g,炙甘草6g,白芍10g,生麻黄8g,附子10g(先煎),细辛3g,茯苓30g,苍术10g,生姜10g,大枣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服完5剂后,下半身恶寒、疼痛大减,已能脱掉厚衣,可以靠近金属物及墙面了,口干、上半身汗出较前好转。继服上方7剂,诸症大减,现能正常活动。

病案2

张某,男,59岁。

初诊日期:2018年4月6日。

主诉:腰部不适五六年。

现病史:腰部不适持续5~6年,秋末冬初开始恶寒、恶风,感觉风从腰部进入体内,到春天才开始好转,舌淡苔白,脉沉细,二便调,饮食差,眠可。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发病情况,结合舌脉,辨证为太阳少阴合病。

处方:葛根汤合附子汤加减。

葛根30g,麻黄10g,桂枝10g,白芍30g,生姜10g,大枣15g,炙甘草10g,黑顺片10g,党参10g,茯苓30g,白术10g,苍术10g,砂仁9g,木香6g。

水煎服,7剂,日1剂。

二诊:服药后症状减轻,舌淡苔薄白,脉沉,饮食好转。

处方:葛根30g,麻黄10g,桂枝10g,白芍30g,生姜10g,大枣15g,炙甘草10g,黑顺片20g,党参10g,茯苓30g,白术10g,苍术10g,砂仁9g,木香6g。

三诊:患者腰部恶寒、恶风症状基本好转,上方加减14剂痊愈。

病案3

陈某,女,33岁。

初诊日期:2019年3月18日。

主诉及现病史:腰凉1年,双下肢凉3年。后背紧,腿憋涨乏力,贫血,口干、口渴、口苦,苔白厚腻,大便几天一次。

刻下症:腰凉,双下肢凉,后背紧,乏力,贫血,口干、口渴、口苦,苔白腻,大便干。

辨证分析:腰凉,双下肢凉,口干不欲饮属于少阴病。口苦属于少阳病。

处方:柴胡20g,黄芩10g,知母10g,生麻黄10g,附子10g,细辛9g,桂枝10g,当归10g,白芍30g,通草10g,枳实10g,防风10g,炒苍术10g,生姜10g。5剂,日1剂。

药后诸症稍微好转,大便稍好。

二诊:加干姜10g,附子加至20g,加桑枝10g,桂枝加至15g。2剂,日1剂。

三诊:仍腰凉,手足转温,口干、口渴症状减轻,口已不苦,大便偶干。

处方:大黄10g,附子30g,桂枝20g,白芍30g,知母10g,生甘草6g,柴胡20g,枳实10g,生姜10g,生麻黄10g,炒苍术20g,防风10g,细辛9g,干姜20g,桃仁20g,茯苓20g,独活10g,桑枝20g。7剂,日1剂。

四诊:用药后出现口腔溃疡,其余诸症大好。

处方:桂枝20g,白芍30g,知母10g,甘草6g,柴胡20g,枳实10g,生姜10g,炒苍术20g,防风10g,细辛9g,干姜20g,桃仁20g,茯苓20g,生麻黄10g,大黄10g,附子50g,独活10g,桑枝20g。

7剂,每日1剂,后痊愈。

作者: 鲍艳举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