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栀子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炒栀子,中药名。为栀子的炮制品。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等地。炒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主治热病心烦、湿热黄疸、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
中文名称
炒栀子
拉丁文名
Gardeniae Fructus
道地产区
长江以南各省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主治
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6-10g。
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
黄柏、黄芩与栀子一起煎煮可以发生沉淀反应,制备注射液的时候不宜同用。
2、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不宜与镇静药、麻醉药配伍应用。
(2)不宜与β受体阻滞药配伍应用。
(3)阿托品可以消除栀子的降压作用,不宜同用。
(4)普萘洛尔可以明显抑制栀子的降压作用,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
本品苦寒伤胃,阴血亏虚,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临床应用
鉴别用药
生栀子、炒栀子、焦栀子与栀子炭:栀子入药有生栀子、炒栀子、焦栀子和栀子炭的不同。生栀子苦寒较甚,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证,疮疡肿毒,扭伤跌损。生栀子苦寒之性较甚,易伤中气,且对胃有刺激性,脾胃较弱者,服后易吐,但炒后可除此弊。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相似,而前者比后者苦寒之性略强,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效,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则用焦栀子。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稍烫,取出,干燥。
炮制方法
取净栀子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黄褐色,取出放凉。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栀子: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饮片性状
栀子呈不规则的碎块。果皮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有的可见翅状纵棱。种子多数,扁卵圆形,深红色或红黄色。气微,味微酸而苦。
炒栀子形如栀子碎块,黄褐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茜草科植物栀子。
形态特征
灌木,高0.3-3m;嫩枝常被短毛,枝圆柱形,灰色。叶对生,或为3枚轮生,革质,稀为纸质,叶形多样,通常为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3-25cm,宽1.5-8cm,顶端渐尖、骤然长渐尖或短尖而钝,基部楔形或短尖,两面常无毛,上面亮绿,下面色较暗;侧脉8-15对,在下面凸起,在上面平;叶柄长0.2-1cm;托叶膜质。花芳香,通常单朵生于枝顶,花梗长3-5mm;萼管倒圆锥形或卵形,长8-25mm,有纵棱,萼檐管形,膨大,顶部5-8裂,通常6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30mm,宽1-4mm,结果时增长,宿存;花冠白色或乳黄色,高脚碟状,喉部有疏柔毛,冠管狭圆筒形,长3-5cm,宽4-6mm,顶部5至8裂,通常6裂,裂片广展,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4cm,宽0.6-2.8cm;花丝极短,花药线形,长1.5-2.2cm,伸出;花柱粗厚,长约4.5cm,柱头纺锤形,伸出,长1-1.5cm,宽3-7mm,子房直径约3mm,黄色,平滑。果卵形、近球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黄色或橙红色,长1.5-7cm,直径1.2-2cm,有翅状纵棱5-9条,顶部的宿存萼片长达4cm,宽达6mm;种子多数,扁,近圆形而稍有棱角,长约3.5mm,宽约3mm。花期3-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道地产区
产于长江以南各省。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1500m处的旷野、丘陵、山谷、山坡、溪边的灌丛或林中。
生长见习
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好阳光但又不能经受强烈阳光照射,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轻粘性酸性土壤中,抗有害气体能力强,萌芽力强,耐修剪。是典型的酸性花卉。
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或扦插繁殖。
栽培技术
1、种子繁殖: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以春播为好。在2月上旬至2月下旬(立春至雨水)。选取饱满、色深红的果实,挖出种子,于水中搓散,捞取下沉的种子,晾去水份;随即与细土或草木灰拌匀,条播于畦沟内,盖以细土,再覆盖稻草;发芽后除去稻草,经常除草,如苗过密,应陆续匀苗,保持株距10-13cm。幼苗培育1-2年,高30余cm,即可定植。
2、扦插繁殖:扦插期秋季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春季2月中下旬。剪取生长2-3年的枝条,摈节剪成长17-20cm的插穗。插时稍微倾斜,上端留一节露出地面。约一年后即可移植。
病虫防治
病害有褐斑病、炭疽病、煤污病、根腐病、黄化病等,在室内,病害全年都可能发生,严重时植株落叶、落果或枯死。在病害发生初期或发生期施用多茵灵、退菌特等可有效地防治病害。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