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干石斛,中药名。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C.Z.Tang
et S.J.Cheng、鼓槌石斛Dendrobium chrysotoxum Lindl.或流苏石斛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的干燥茎。分布于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主治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目暗不明、筋骨痿软。

中文名称

干石斛

拉丁文名

Dendrobii Caulis

道地产区

四川、贵州、广西、安徽、云南

性味归经

味甘,性微寒,归胃、肾经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主治

用于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目暗不明、筋骨痿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6-12g。

禁忌

石斛有增强肠管平滑肌的紧张度和收缩活动的作用,可以轻度抑制阿托品对于心肌和肠管平滑肌的作用,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

温热病早期阴未伤者、湿温病未化燥者、脾胃虚寒者均禁服。

化学成分

本品含石斛碱、石斛胺、石斛次胺、石斛星碱、石斛因碱等生物碱,及黏液质、淀粉等。

药理作用

石斛能促进胃液的分泌而助消化,使其蠕动亢进而通便;但若用量增大,反使肠肌麻痹。有一定镇痛解热作用,其作用与非那西汀相似而较弱;可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用氢化可的松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之后,石斛多糖能恢复小鼠免疫功能;石斛水煎对晶状体中的异化变化有阻止及纠正作用;对半乳糖性白内障不仅有延缓作用,而且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干用者采收后,除去杂质,用开水略烫或烘软,再边搓边烘晒,至叶鞘搓净,干燥。

炮制方法

除去残根,洗净,切段,干燥。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1、金钗石斛:呈扁圆柱形,长20-40cm,直径0.4-0.6cm,节间长2.5-3cm。表面金黄色或黄中带绿色,有深纵沟。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而疏松。气微,味苦。

2、霍山石斛:条呈直条状或不规则弯曲形,长2-8cm,直径1-4mm。表面淡黄绿色至黄绿色,偶有黄褐色斑块,有细纵纹,节明显,节上有的可见残留的灰白色膜质叶鞘;一端可见茎基部残留的短须根或须根痕,另一端为茎尖,较细。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灰黄色至灰绿色,略角质状。气微,味淡,嚼之有黏性。鲜品稍肥大。肉质,易折断,断面淡黄绿色至深绿色。气微,味淡,嚼之有黏性且少有渣。枫斗呈螺旋形或弹簧状,通常为2-5个旋纹,茎拉直后性状同干条。

3、鼓槌石斛:呈粗纺锤形,中部直径1-3cm,具3-7节。表面光滑,金黄色,有明显凸起的棱。质轻而松脆,断面海绵状。气微,味淡,嚼之有黏性。

4、流苏石斛:呈长圆柱形,长20-150cm,直径0.4-1.2cm,节明显,节间长2-6cm。表面黄色至暗黄色,有深纵槽。质疏松,断面平坦或呈纤维性。味淡或微苦,嚼之有黏性。

饮片性状

本品呈扁圆柱形或圆柱形的段。表面金黄色、绿黄色或棕黄色,有光泽,有深纵沟或纵棱,有的可见棕褐色的节。切面黄白色至黄褐色,有多数散在的筋脉点。气微,味淡或微苦,嚼之有黏性。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兰科植物金钗石斛、霍山石斛、鼓槌石斛或流苏石斛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

形态特征

1、金钗石斛:多年生附生草本。茎丛生,直立,高30-50cm。直径1-1.3cm,黄绿色,多节,节间长2.5-3.5cm。叶近革质,常3-5枚生于茎上端;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12cm,宽1.5-2.5cm,先端2圆裂,叶脉平行,通常9条,叶鞘紧抱于节间,长1.5-2.7cm。无叶柄。总状花序自茎节生出,通常具2-3花;苞片卵形,小,膜质,花大,下垂,直径6-8cm;花萼及花瓣白色,末端呈淡红色;萼片3,中萼片离生,两侧萼片斜生于蕊柱足上,长圆形,长3.5-4.5cm,宽1.2-1.5cm;花瓣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与萼片几等长,宽2.1-2.5cm,唇瓣近圆卵形,生于蕊柱足的前方,长4-4.5cm,宽3-3.5cm,先端圆,基部有短爪,下半部向上反卷包围蕊柱,两面被茸毛,近基部的中央有一块深紫色的斑点;合蕊柱高6-7mm,连足部长约12mm;雄蕊呈圆锥状,花药2室,花药块4,蜡质。蒴果。花期5-6月。

2、霍山石斛:草本,茎直立,肉质,长3-9cm,从基部上方向上逐渐变细,基部下方粗3-18mm,小分枝,具3-7节,节间长3-8mm,淡黄绿色,有时带淡紫红色斑点。叶革质,2-3枚互生于茎的上部,斜出,舌状长圆形,先端钝并且微凹,基部具抱茎的鞘;叶鞘膜质,宿存。总状花序1-3个,从落了叶的老茎上部发出,具1-2朵花;花淡绿色,开展;中萼片卵状披针形,长12-14mm,宽4-5mm,先端钝,具5条脉;侧萼片状披针形,花瓣卵状长圆形,通常长12-15mm,宽6-7mm,先端钝,具5脉;唇瓣近菱形,长和宽大致等长,基部楔形并且具1个肼胝体,上部稍3裂,两侧裂片之间密生短毛,基部密生长白毛井且具1个黄色横椭圆形的斑块;蕊柱淡绿色,蕊柱足基部黄色,密生长白毛,两侧偶然具齿突;药帽绿白色,近半球形,长1.5mm,顶端微凹。花期5月。

3、鼓槌石斛:草本植物。茎直立,肉质,纺锤形,长6-30cm,中部粗1.5-5cm,具2-5节间,具多数圆钝的条棱,干后金黄色,近顶端具2-5枚叶。叶革质,长圆形,长达19cm,宽2-3.5cm或更宽,先端急尖而钩转,基部收狭,但不下延为抱茎的鞘。总状花序近茎顶端发出,斜出或稍下垂,长达20cm;花序轴粗壮,疏生多数花;花序柄基部具4-5枚鞘;花苞片小,膜质,卵状披针形,长2-3mm,先端急尖;花梗和子房黄色,长达5cm;花质地厚,金黄色,稍带香气;中萼片长圆形,长1.2-2cm,中部宽5-9mm,先端稍钝,具7条脉;侧萼片与中萼片近等大;萼囊近球形,宽约4mm。花瓣倒卵形,等长于中萼片,宽约为萼片的2倍,先端近圆形,具约10条脉;唇瓣的颜色比萼片和花瓣深,近肾状圆形,长约2cm,宽2.3cm,先端浅2裂,基部两侧多少具红色条纹,边缘波状,上面密被短绒毛;唇盘通常呈“∧”隆起,有时具“U”形的栗色斑块;蕊柱长约5mm;药帽淡黄色,尖塔状。花期3-5月。

4、流苏石斛:茎粗壮,斜立或下垂,质地硬,圆柱形或有时基部上方稍呈纺锤形,长50-100cm,粗8-12(-20)mm,不分枝,具多数节,干后淡黄色或淡黄褐色,节间长3.5-4.8cm,具多数纵槽。叶二列,革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5.5cm,宽2-3.6cm,先端急尖,有时稍2裂,基部具紧抱于茎的革质鞘。总状花序长5-15cm,疏生6-12朵花;花序轴较细,多少弯曲;花序柄长2-4cm,基部被数枚套叠的鞘;鞘膜质,筒状,位于基部的最短,长约3mm,顶端的最长,达1cm;花苞片膜质,卵状三角形,长3-5mm,先端锐尖;花梗和子房浅绿色,长2.5-3cm;花金黄色,质地薄,开展,稍具香气;中萼片长圆形,长1.3-1.8cm,宽6-8mm,先端钝,边缘全缘,具5条脉;侧萼片卵状披针形,与中萼片等长而稍较狭,先端钝,基部歪斜,全缘,具5条脉;萼囊近圆形,长约3mm。花瓣长圆状椭圆形,长1.2-1.9cm,宽7-10mm,先端钝,边缘微啮蚀状,具5条脉;唇瓣比萼片和花瓣的颜色深,近圆形,长15-20mm,基部两侧具紫红色条纹并且收狭为长约3mm的爪,边缘具复流苏,唇盘具1个新月形横生的深紫色斑块,上面密布短绒毛;蕊柱黄色,长约2mm,具长约4mm的蕊柱足;药帽黄色,圆锥形,光滑,前端边缘具细齿。花期4-6月。

分布区域

1、金钗石斛:分布于贵州、四川、云南、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地。

2、霍山石斛:主产于安徽西南部霍山县及其附近。

3、鼓槌石斛:产于云南南部至西部,在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亦有分布。

4、流苏石斛: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东南亚地区也有分布。

道地产区

主产于四川凉山、甘孜、西昌、雅安,贵州罗甸、兴仁、安顺、都匀,广西靖西、凌乐、田林、睦边,安徽霍山,云南砚山、巍山、师宗等地。

生长环境

1、金钗石斛:附生于高山岩石或林中树干上。

2、霍山石斛:生于山地林中和山谷岩石上。

3、鼓槌石斛:生于阳光充足的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或疏林下岩石上。

4、流苏石斛:生于密林中树干上或山谷阴湿岩石上。

生长见习

喜温暖湿润气候,怕霜冻及高温。

繁殖方式

1、自然繁殖:石斛无性繁殖的主要途径是分蘖,使得新、老枝得以更替。还可以通过种子进行有性繁殖。

2、有性繁殖:石斛组培快速繁殖主要通过原球茎途径和丛生芽途径:原球茎途径是利用各种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形成原球茎,进而诱导分化产生幼苗;丛生芽途径是利用外植体不经愈伤组织直接诱导丛生芽,是一条“芽繁芽”的途径,具有技术难度低、保证遗传稳定性、诱导时间短、诱导率较高等优点。

栽培技术

石斛栽种后可适当浇水、保持湿润,保持场地的相对湿度在80%左右,以及植株生长环境通风良好,从第二年起于4月和11月各追肥1次,用牛粪、肥泥和磷肥调匀,薄薄地敷在石斛根际周围。

病虫防治

石斛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病害为炭疽病、叶斑病(又称黑斑病)、煤污病、软腐病等病害,主要用药剂喷雾防治,可用波尔多液或多菌灵喷雾喷洒祛除病害;主要的虫害有:蜗牛、介壳虫、蚜虫、刺蛾(又称毛毛虫)、蝗虫等,防治方法为在石斛的生长区域放养鸡鸭家禽,或用生物农药喷雾防治。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