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第七版教材
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的发展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方书,根据《全国中基图书联合目录》记载,仅从晋、唐至今已多达1950种,至于与方剂有关的医籍就更多。方剂学正是通过这些书籍的相继问世,反映着这门学科不断发发展的轨迹,了解方剂学发展的概要过程,熟悉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方书的特点及期价值,对于学好方剂学这门主要课程并对今后的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运用,是十分重要的。兹以历史发展的前后为序,略述方剂学发展的简史。
一、先秦时期
先民们在长期人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过世世代代、日积月累的口尝身受,逐步积累了药物知识。随着意识利用药物的不断发展,自然涉及到药物的选择、配合和调剂,逐渐产生了方剂。可见,方剂是中药应用的基本形式。
早期的方剂,多数是单方,或仅由二三味药组成,十分简单。将两种或两种以的药物组成复方加以利用,可以增强作用、提高疗效,并减轻不良反应和毒性,无疑是古代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周礼》中已有关于"和药"、"和齐"的记载,还有"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 ...
胆腑郁热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胆腑郁热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因邪滞胆腑,或情志郁结,阻滞气机,郁而化热,热郁胆腑所致。常见鼻渊、鼻疳等疾病中。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鼻渊、鼻疳
症状详情常见病
鼻渊
临床表现为脓涕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鼻黏膜红肿胀,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可有叩痛或压痛。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赤,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数。治宜清泄胆热,利湿通窍。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病因病因
发病多因情志抑郁失治;或因邪犯胆腑,洽未尽善,余邪未尽;或因邪毒隐伏留滞,久延失治;或因胆腑气滞,胆汁失利等,皆可致胆腑气机壅滞,郁而化热,热郁胆腑,动伤胆气,胆汁贮利失常,也可累及脾胃,而致本证。
表现临床表现
鼻涕黄浊,粘稠或带血,量多味臭,鼻塞声重,嗅觉下降、头痛剧烈,全身发热,口苦咽干,耳鸣耳闷,听力下降。舌红苔黄,脉弦数。
症情分析
肝郁化火,传至胆俯,火性上炎,火灼肺金,上扰清窍,则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 ...
食滞痰阻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食滞痰阻证,中医病证名。是饮食停滞,痰湿壅阻而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胸脘痞闷、胀痛,咳嗽吐痰,食少腹胀,呕吐痰涎宿食,苔腐腻,脉弦滑等。常见于积聚等疾病中。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中医科、脾胃病科
相关疾病
积聚
症状详情常见病
积聚
临床表现为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治宜理气化痰,导滞散结。方用六磨汤加减。
病因病因
本证由酒食不节,饥饱失宜,或恣食生冷肥甘,脾胃受损,运化失健,水谷精微不布,食滞湿浊凝聚成痰,或食滞、虫积与痰气交阻,气机壅结。
表现临床表现
胸脘痞闷、胀痛,咳嗽吐痰,食少腹胀,呕吐痰涎宿食,苔腐腻,脉弦滑。
症情分析
痰湿困脾,宿食留滞,脾失健运,气机不畅,则胸脘痞闷、胀痛,食少腹胀,呕吐痰涎宿食;苔腐腻,脉弦滑为痰湿之象。
治疗治法
化痰消食
方药
瓜蒂散,三子养亲汤。
常用中药
瓜蒂、赤小豆,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针灸治疗
肝俞、脾俞、期门、章门、中脘、下脘、丰隆。丰隆用平补平泻法,余穴用泻法。
转归预后
聚证一般预后良好。少数聚证日久不愈 ...
毒窜睾腹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毒窜睾腹证,中医病证名。是指热毒自少阳内传厥阴所致,以痄腮病至后期,腮部肿胀渐消,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疼痛,或伴少腹疼痛,痛甚者拒按为主症的证候。是热毒火盛证的变证。常见于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中。
发病部位
少腹
就诊科室
小儿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流行性腮腺炎、痄腮
症状详情常见病
流行性腮腺炎。
病因病因
本证由热毒自少阳内传厥阴所致。
表现临床表现
腮部肿胀消退后,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或脘腹、少腹疼痛,痛时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症情分析
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绕阴器,热毒由少阳传至厥阴,引睾窜腹,发热、睾丸肿痛、少腹痛;肝热犯胃,胃失和降,则呕吐;舌苔黄,脉弦数,皆为热毒窜犯足厥阴肝经之象。
治疗治法
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中药
龙胆草、栀子、黄芩、黄连、柴胡、川楝子、荔枝核、延胡索、桃仁。
针灸治疗
针刺法取翳风、颊车、合谷、血海、三阴交,泻法,强刺激。每日1次。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食滞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食滞证,中医病证名。是由于暴饮暴食、饮食过多,或因饮食物不能被正常消化,积存留滞于胃肠,导致脾胃升降失常的病证。常见于腹痛等疾病中。西医学的消化不良、厌食症、吸收不良综合征等疾病中可见本证。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中医科、脾胃病科
相关疾病
腹痛、消化不良、厌食症、吸收不良综合征
症状详情常见病
腹痛
症见脘腹胀痛,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痛而欲泻,泻后痛减,粪便腐臭,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多有伤食史。治宜消食导滞,方用枳实导滞丸。
病因病因
本证多因食滞肠胃,运化失司,胃失和降所致。
表现临床表现
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味酸腐而臭、反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或矢气后胃脘胀痛减轻;或腹痛肠鸣、泻下粪便恶臭如坏鸡蛋,泻后腹痛减轻。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症情分析
食积而胃气不降,胃气独厚,则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味酸腐而臭、反酸,或吐不消化食物;气行则轻吐后或矢气后胃脘胀痛减轻。食积而腑气不通,肠不分清浊、不传化物,则腹痛肠鸣、泻下粪便恶臭如坏鸡蛋,泻后腹痛减轻。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为食积胃气厚重之象。
治疗治法
消食 ...
毒燔气营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毒燔气营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温病过程中气分热毒未解,邪已深入营分,邪毒化火,燔灼气营(血)之危重证。常见于烂喉痧疾病。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烂喉痧
症状详情常见病
烂喉痧
临床表现为咽喉红肿糜烂,甚则气道阻塞,声哑气急,丹痧密布,红晕如斑,赤紫成片,壮热,汗多,口渴,烦躁,舌绛干燥,遍起芒刺,状如杨梅,脉细数。治宜清气凉营,解毒救阴。方用凉营清气汤。
病因病因
本证为气分热毒未解,邪已深入营分,邪毒化火,燔灼气营所致。
表现临床表现
壮热口渴,烦躁不寐,头痛,神昏,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数等。
症情分析
邪毒炽盛,正邪相争,邪热伤阴,则见壮热,汗出,口渴,烦躁;毒入营血,伤损肺卫,咽为肺户,则咽喉红肿糜烂,甚则气道阻塞,声哑气急,丹痧密布,红晕如斑,赤紫成片,遍起芒刺,状如杨梅;舌绛干燥,脉细数为热入营血之象。
治疗治法
清热凉营
方药
清营汤。
常用中药
生石膏、知母、连翘、黄连、栀子、黄芩、赤芍、玄参、生地黄、水牛角、牡丹皮、羚羊角粉、钩藤、僵蚕。
转归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病例 ...
毒入营血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毒入营血证,中医病证名。是指火热等邪毒侵入营血,以壮热烦渴,神昏谵语,斑疹紫暗,或出血色暗红,舌绛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烂疔等疾病中。烂疔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
发病部位
营血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相关疾病
烂疔、气性坏疽
症状详情常见病
烂疔
临床表现为壮热头痛,神昏谵语,气促,烦躁不安,呃逆呕吐;局部胀痛,疮周高度水肿发亮,迅速呈暗紫色,间有血疱,肌肉腐烂,溃流血水,脓液稀薄,混有气泡滋出,气味恶臭;舌质红绛,舌苔薄黄,脉洪滑数。治宜凉血解毒,清热利湿。方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合三妙丸加减。
病因病因
本证为感染特殊毒气,湿热火毒内蕴所致。
表现临床表现
壮热烦渴,神昏谵语,斑疹紫暗,或出血色暗红,舌绛脉数。
症情分析
毒邪不能控制,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内入营血,以致壮热烦渴,神昏谵语;热毒炽盛,郁于肌肤,则腐坏肌肉。
治疗治法
清营凉血
方药
解毒清营汤。
常用中药
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干生地、白茅根、绿豆衣、生玳瑁、茜草根、丹皮、赤芍、川连、生栀子。
转归预后
大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病情向愈,预后良 ...
暑厥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暑厥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因夏月卒中暑热之邪,而陡发神昏肢厥的病证。常见于暑厥等疾病中。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科、急诊科
相关疾病
暑厥
症状详情常见病
暑厥。
病因病因
本证由感受暑热之邪,直犯心包,闭阻心窍,心阳不能外达所致。
表现临床表现
昏倒不省人事,手足痉挛,高热无汗,体若燔炭,烦躁不安,胸闷气促,或小便失禁,舌红,苔燥无津,脉细促。
症情分析
暑湿入营,灼伤营血,入侵心包,湿性滞留,蒙蔽心神,则昏倒不省人事,手足痉挛,高热无汗,体若燔炭,烦躁不安,胸闷气促,或小便失禁;舌红,苔燥无津,脉细促为热入营血之象。
治疗治法
祛暑开窍
方药
安宫牛黄丸、至宝丹、飞龙夺命丹、诸葛行军散。
常用中药
水牛角尖、玄参、黄连、麦冬、丹参、竹叶心、生地、连翘、金银花。
针灸治疗
针刺十宣、人中、曲泽、合谷等穴以清泄邪热,苏醒神志。
转归预后
中暑若及时抢救,一般预后良好,年老体弱或病情严重者,预后不佳。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毒盛酿脓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毒盛酿脓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气血凝滞于局部,热胜肉腐化脓所表现出来的局部红肿疼痛,继之酿脓应指,舌苔黄腻,脉弦数一类病证。多见于发颐。
就诊科室
小儿科、皮肤科
相关疾病
发颐
症状详情常见病
发颐
临床表现为颐颌间结肿疼痛渐增,甚至肿势蔓延至面颊和颈项,焮红灼热,张口困难,继之酿脓应指,口内颊部导管开口处能挤出脓性分泌物;伴高热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数。治宜清热解毒透脓。方用普济消毒饮加皂角刺、白芷等。
病因病因
多由伤寒或温病治疗不彻底,以致余邪热毒蕴结少阳、阳明之络,经络阻塞,气血凝滞于局部,热胜肉腐化脓而成。或因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火毒内生,胃火积聚上攻,蕴络而发。
表现临床表现
局部红肿疼痛,继之酿脓应指,舌苔黄腻,脉弦数。
症情分析
毒伤经络,阻碍气血,毒气盛壮,气滞血瘀,不同则痛,则颐颌间结肿疼痛渐增,甚至肿势蔓延至面颊和颈项,焮红灼热,张口困难,继之酿脓应指,口内颊部导管开口处能挤出脓性分泌物;外感伤阴,则高热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数为热毒之象。
治疗治法
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
千金苇茎汤合如意金黄散 ...
暑热浸淫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暑热浸淫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因夏季感受暑毒,暑湿热蕴蒸肌肤而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结块,发热、口干,苔薄黄腻,脉滑数。常见于疖等疾病中。
就诊科室
皮肤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疖
症状详情常见病
疖。
病因病因
本证由夏秋季节感受暑毒;或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所致。
表现临床表现
发于夏秋季节,以小儿及产妇多见。局部皮肤红肿结块,灼热疼痛,跟脚很浅,范围局限;可伴发热、口干、便秘、溲赤等;舌苔薄腻,脉滑数。
症情分析
暑湿热毒之邪蕴阻肌肤,阻塞气血,郁而生热,与邪互结,则局部皮肤红肿结块,灼热疼痛,跟脚很浅,范围局限;暑湿蕴遏,气机内蕴,则发热、口干、便秘、溲赤等症。
治疗治法
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
清暑汤加减。
常用中药
连翘、花粉、赤芍、银花、甘草、滑石、车前、泽泻。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