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肾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机体因肾精、肾气、肾阴或肾阳不足所导致的各种证候。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及久病、失治、误治等皆可直接或间接肾脏功能失调。包括肾气虚证、肾精虚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和肾阴阳两虚证。常见于虚劳等疾病中。
发病部位
肾
就诊科室
肾内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虚劳
症状详情
常见病
虚劳
1、肾精虚证
临床可见遗精、滑精、耳鸣耳聋、阳痿不举、神疲乏力,女子经少或闭经,不孕等,治宜益肾填精,方选大补元煎(《景岳全书》)、河车大造丸(《医方集解》引吴球方)。
2、肾气虚证
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听力减退,腰膝酸软,夜间多尿等症。治宜大补元气,方用河车大造丸(《医方集解》引吴球方)。
3、肾阳虚证
表现为恶寒肢冷,下利清稀,小便清长而多,腰脊酸痛,遗精阳痿等症状,缘因久病积虚成损,真阳渐衰,不能温煦脏腑所致,治宜温补命门,兼养精血,方用右归丸(《景岳全书》)及龟鹿二仙胶(《兰台轨范》)。
4、肾阴虚证
见形体羸瘦,烦热,头晕耳鸣,耳聋,两足痿弱,神色萎顿等症,多因先天禀赋足,后天劳作过极,或久病失于调养,使肾脏真阴不足,久虚不复,发为虚劳,治宜滋肾填阴,方选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及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5、肾阴阳两虚证
临床见畏寒而手足心热,口干但喜热饮,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阳痿遗精,不育等症。多由劳损过极,久虚不复,肾阴阳俱亏。治宜阴阳双补,方选右归丸、左归丸(《景岳全书》)。
病因
病因
1、肾精虚证
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肾精不充,或因久病劳损、房事不节,耗伤肾精所致。
2、肾气虚证
多由先天不足、劳损过度、久病及肾等原因所引起。
3、肾阳虚证
多因素体阳虚,老年体衰,久病不愈,房事太过,或其他脏腑病变伤及肾阳所致。
4、肾阴虚证
多因禀赋不足,虚劳久病,老年体弱,情欲妄动,房事不节,过服温燥,劫夺肾阴所致。
5、肾阴阳两虚证
多因素体虚弱,久病及肾;或因劳伤过度,房室不节,年高体衰等,以致阴阳俱虚。
表现
临床表现
肾精不足可表现腰膝酸痛、脚软无力、形容憔悴、遗泄阳衰等症;肾阴不足,可表现头目眩晕、腰膝酸软、耳鸣齿摇、遗精盗汗等;肾气不足,可表现出封藏失固、气短似喘、精神萎靡等;肾阳不足,可表现出神疲气怯、心悸不宁、或四体不收、怯寒畏冷、脐腹疼痛、阳衰无子等。且由于阴阳互根,气虚可致精虚,而见气精两虚,阳脱可致阴脱,而致阴阳两脱。
症情分析
腰为肾之府,肾精亏虚不能养外府,故腰膝酸软,足痿无力;肾为先天之本,藏生殖之精,肾虚则性欲减退,阳痿早泄,遗精滑精,精少不育。肾阴亏虚,腰膝失养,则腰膝酸软;阴虚精亏髓减,清窍失充,则头晕耳鸣,健忘遗事;齿为骨之余,肾之华在发,肾阴失滋,则齿松发脱;肾阴亏损,虚热内生,相火扰动,性功能亢进,则男子阳强易举,精关不固,而见遗精、早泄;肾阴亏虚。肾气亏虚,腰膝、脑神失养,则腰腿乏力,反应迟钝,神疲乏力。肾阳虚衰,温煦失职,不能温暖腰膝,故见腰膝酸冷、疼痛;肾居下焦,肾阳失于温煦,故畏冷肢凉;阳虚温煦功能减弱,不能振奋精神,则精神萎靡;命门火衰,性功能减退,可引起性欲低下,男子见阳痿、早泄、滑精、精冷;女子见宫寒不孕。
治疗
治法
滋阴补阳
方药
左归丸或右归丸。
常用中药
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附子、川牛膝、龟胶、益智仁、胡桃仁、巴戟天、肉苁蓉。
转归预后
其转归及预后,与体质的强弱,肾的盛衰,能否解除致病原因,以及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