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胆腑郁热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因邪滞胆腑,或情志郁结,阻滞气机,郁而化热,热郁胆腑所致。常见鼻渊、鼻疳等疾病中。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鼻渊、鼻疳

症状详情

常见病

鼻渊

临床表现为脓涕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鼻黏膜红肿胀,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可有叩痛或压痛。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赤,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数。治宜清泄胆热,利湿通窍。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病因

病因

发病多因情志抑郁失治;或因邪犯胆腑,洽未尽善,余邪未尽;或因邪毒隐伏留滞,久延失治;或因胆腑气滞,胆汁失利等,皆可致胆腑气机壅滞,郁而化热,热郁胆腑,动伤胆气,胆汁贮利失常,也可累及脾胃,而致本证。

表现

临床表现

鼻涕黄浊,粘稠或带血,量多味臭,鼻塞声重,嗅觉下降、头痛剧烈,全身发热,口苦咽干,耳鸣耳闷,听力下降。舌红苔黄,脉弦数。

症情分析

肝郁化火,传至胆俯,火性上炎,火灼肺金,上扰清窍,则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热扰心神,火灼阴液,则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为火热之象。

治疗

治法

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中药

柴胡、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甘草。

针灸治疗

主穴迎香、攒竹、上星、印堂、阳白等;配穴合谷、列缺、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次选主穴和配穴各1-2穴,每日针刺1次,7-10日为1疗程,手法以捻转补法为主,留针20分钟。

转归预后

胆腑郁热,其转归可致:一为热郁胆腑阻滞气机,胆气失畅,胆汁失利,可致胆区胀痛,或气窜走痛,或压痛,甚或胆囊肿大或胆管增粗。为胆汁失利,热郁泛溢,可致烦热郁蒸,头目晕重,口苦口腻,甚或泛溢而为黄疸。三为胆热犯胃,胆胃失和,胆汁上逆犯胃,可致呕苦,胃痛等。四为热郁胆腑,可因气机郁滞,胆汁失利,致邪滞难除,病程久延,或反复发作,且多伴有情志抑郁等症候。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