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痰饮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水饮停胃肠,以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为常见证的病证。常见于饮证、胃反、胃缓等疾病中。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中医科、脾胃病科

相关疾病

饮证、胃反、胃缓

症状详情

常见病

饮证

临床表现为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治宜攻下逐饮。方用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

病因

病因

本证由水饮停胃肠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

症情分析

寒饮邪留积胃腑,则胃中有振水声;停于胃,胃气上逆,水饮随胃气上泛,则呕吐清水痰涎;饮为阴邪,津液未伤,则口淡不渴;苔白滑,脉沉弦,为水饮内停之征。

治疗

治法

温胃化饮

方药

苓桂术甘汤。

常用中药

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半夏、生姜等。

转归预后

痰饮之病,主要为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若施治得法,一般预后尚佳。若饮邪内伏或久留体内,其病势多缠满难愈,且易感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