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厥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热厥证,中医病证名。是指伤寒厥阴病,热盛以内,阳气不能达于外,出现以身热、,烦渴,手足厥冷为主症的证候。常见于伤寒病、温病(如风温、暑温)等病中。
其它名称
阳厥证、厥阴病
发病部位
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有时可涉及肝与心包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相关疾病
伤寒病、温病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伤寒病
临床上多见手足逆冷,烦躁,腹满,拒按,潮热谵语,大便燥结或热结旁流,甚则独语或昏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直视微喘,心中懊侬而烦,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发汗多,汗后而腹满。系伤寒病由表入里,化热,热邪深伏,阳气闭遏不能外达。分为无形之邪或有形之邪,若为单纯阳明经证无形热邪,方用清泻之剂白虎汤即可;而有形实热,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温病
临床上发病急速,初期即见热象偏盛,且极易化燥伤阴而致厥逆,热深厥深,四肢逆冷,面垢齿燥,二便不通,或泻不爽。治宜清营开窍,清热解毒,可先于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之属。(《和剂局方》)。本证多见于温病后期,阳热极盛,“温邪上受,逆传心包”不但可形成神昏肢厥,而且热极生风,肝风内动,而成惊搐,尤其小儿素体阳盛,上述证候更为常见,且病情危重。治宜清热熄风,可先用至宝丹灌服,后用羚角钩藤汤化裁(《通俗伤寒论》)。
病因
病因
外感六淫,如寒邪或风寒之邪,所谓六气之邪,皆从火化。然最常见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
表现
临床表现
手足逆冷,面红目赤,周身及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扬手踯足,烦而不得眠,尿短赤,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滑而数。
症情分析
温热病邪,热毒内盛,阳气郁闭,不能外达四肢而致手足逆冷;里热外蒸,则发热;热伤津液,故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膩、脉滑数,乃里热内盛之象。
治疗
治法
清解里热
方药
白虎汤。
常用中药
生石膏,知母,山药,元参,银花,连翘、麦冬、竹叶等。
针灸治疗
取穴曲池、合谷、内关、手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用泻法,强刺激,每次15-30分钟,每日2次。手足厥冷甚者加少冲、少泽、中冲、涌泉;热盛神昏者加刺人中、十宣,强刺激。还可在十宣用三棱针放血。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