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轮风热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肉轮风热证,中医病证名。是指风热之邪,客于胞睑而出现的肉轮开阖异常、瞤动、刺痒等临床表现的概称。多因风热外感,肝经风热上乘肉轮所致。常见于胞轮振跳、目剳、风牵出睑、眼丹、眼睑湿疹、椒疮、胎风赤烂、风赤疮痍等疾病中。西医学的眼睑痉挛、眼睑震颤、睑部疱疹、眦部睑缘炎、睑外翻等疾病中可见本证。
其它名称
胞睑风热外袭证
发病部位
目
就诊科室
眼科
相关疾病
胞轮振跳、目剳、风牵出睑、眼丹、眼睑湿疹、椒疮、胎风赤烂、风赤疮痍、眼睑痉挛、眼睑震颤、睑部疱疹、眦部睑缘炎、睑外翻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胞轮振跳
症见胞轮振跳不巳,或稀或频,病人每每不能自主控制,或有目赤疼痛,胞睑湿烂,头疼恶风,发热,舌红苔白等。治宜祛风泄热,方用驱风散热饮子(《审视瑶函》)。
2、目剳
症见两目连剳,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能自主,或伴发热,或致风搐等。治宜疏风清热,平肝定搐,方用柴胡清肝饮(《审视瑶函》)。
3、风牵出睑
症见下睑向外翻出,甚至胞睑闭合不全,泪出汪汪,或因泪水浸渍而致睑弦赤烂等。治宜祛风清热,方用胜风汤(《疡医大全》)。
4、眼丹
症见胞睑结硬漫肿,焮热赤痛,全身伴有寒热头痛等。治宜散风清热,方用荆防败毒散(《证治准绳》)。
5、眼睑湿疹
症见皮肤潮红,丘疹如粟,刺痒灼热,搔抓后渗水,但糜烂轻微。治宜疏风清热,方用加减四物汤(《审视瑶函》)。
6、椒疮
症见睑内面血管模糊,眦部红赤颗粒累累,目痒涩痛,生眵流泪,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治宜银翘散加减。
7、胎风赤烂
症见患儿胞睑红赤,或起小疮,或痒涩为主,揉擦不已。治宜疏风清热,治宜银翘散加蝉衣、白蒺藜等。
8、风赤疮痍
症见眼睑皮肤红赤,出现水疱、丘疹、刺痒或灼痛,或伴有发热、恶寒、头痛、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方用除风清脾饮加减。
病因
病因
多因风热外感,肝经风热上乘肉轮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胞睑振跳,目剳,胞睑外翻,睑内生椒粒,睑外丘疹如粟,或鳞屑皮痂等。全身可见口渴咽干,舌红苔白,脉浮数或弦数等。
症情分析
热伤局部经络,气行不畅,郁而生热,伤阴壅塞,则胞睑振跳,目剳,胞睑外翻,睑内生椒粒,睑外丘疹如粟;久而伤及全身,则口渴咽干,舌红苔白,脉浮数或弦数等。
治疗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
银翘散。
常用中药
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针灸治疗
1、体针
取穴攒竹、瞳子髎、丝竹空、承泣、太阳、印堂、上星、头维,每次3-4穴,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歇5-7天,继续下一疗程。
2、耳针
取穴目、目1、目2、神门、脾、膀胱,每日一次。也可用上穴行耳压法,方法是将王不留行籽或莱菔子1粒贴在5×5毫米的胶布块上,压在上穴处,并每次按压上穴3-4次,每次3-4分钟,3日更换一次。
其他治疗
1、放血疗法
耳尖皮肤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在耳尖处放血,也可以在耳后小静脉处放血。
2、熨法
将药物蒸熟或炒熟后,装入布袋内,在患处进行温熨叫熨法。通过药物的功能及局部的加温,使患处气血通畅,濡养充旺,有驱邪外出,宣散止痛的作用。常用药物有艾、葱、姜。、蒜、芙蓉叶、蒲公英、黄豆或黑豆、决明子、蚕沙、茶叶、花椒等。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