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胃阴虚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肺胃阴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肺胃阴液亏虚,以口渴喜饮,干咳少痰,胃脘嘈杂,或善食易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疾病之后期,尤多见于热病的恢复期中,属虚热证。如消渴、肺痨、风湿、胃脘痛、咳嗽、乳蛾、呃逆、痿证、便秘、音㾦等。
其它名称
肺胃津亏证
发病部位
肺,胃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消渴、肺痨、风湿、胃脘痛、咳嗽、乳蛾、呃逆、痿证、便秘、音㾦等
症状详情
常见病
消渴、肺痨、风湿、胃脘痛、咳嗽、乳蛾、呃逆、痿证、便秘、音㾦等。
病因
病因
多因肺胃久病不愈,或热病后期,或因情志不遂,气火亢盛等原因所致阴液亏虚。
病机
肺暑金,胃属土,土能生金,胃土所化生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可上滋肺金,肺朝百脉,肺脏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两者在生理上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若饮食不节,积热于胃,或胃病日久化燥,灼伤津液,可致胃阴不足,热邪上灼肺津,则肺阴亦伤;肺为娇脏,不耐寒热,风热或疯燥入肺,或寒邪郁肺化热,耗灼肺阴,日久累及于胃,则胃阴亦损。
表现
临床表现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干作渴,干呕呃逆,低热或午后潮热,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症情分析
阴液亏虚,肺失濡润,肃降无权,则干咳不已;虚热炼津为痰,则无痰或痰少而粘;虚热内扰胃腑,腐熟功能亢进,则知饥;胃失阴液濡润,则不欲食;肺胃阴伤,上不能濡润唇舌,则口干作渴;下不能润大肠,而大便干结;虚热内生,或热病后余热未净,则有低热或午后潮热;舌红太少,脉细数,均为肺胃阴虚之证。
治疗
治法
滋补肺胃
方药
沙参麦冬汤。
常用中药
沙参、麦冬、玉竹、花粉、扁豆、甘草、冬桑叶、生地、半夏、粳米、大枣等。
针灸治疗
针刺膏肓、中脘、三阴交,用补法。咳嗽配肺俞、天突,音㾦配廉泉,乳蛾配少商、廉泉,胃脘痛配中脘、内关,呃逆配膻中、内关、攒竹,消渴配足三里、太溪,痿证配足三里、合谷,便秘配天枢、支沟、内庭。
转归预后
肺胃阴津不足,阴伤气耗,则可成肺胃气阴两虚之证;甚者阴伤及肾而形成肾阴不足之证,亦可发展为全身性阴虚之证。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