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湿热犯耳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湿热之邪侵袭耳窍,以耳道或耳廓红肿疼痛、糜烂、渗液、结痂,或耳内流脓黄稠,或耳胀耳鸣,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耳疮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dampness-heat invading ear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相关疾病

耳疮

症状详情

常见病

耳疮

症见耳痛剧,甚则牵引头脑,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糜烂,甚则延及耳道口红肿,耳周臀核肿痛,伴口渴,舌质红胖,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宜清热燥湿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赤芍。

病因

病因

多因情绪波动,肝胆之火上升,火热循经,干扰清窍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耳道或耳廓红肿疼痛、糜烂、渗液、结痂,或耳内流脓黄稠,或耳胀耳鸣,苔黄腻,脉滑数等。

症情分析

肝之经络上循耳部,故当肝胆湿热时,湿热邪气循经上逆,壅塞耳窍导致耳内疼痛,连及腮部,耳鸣如潮,听力下降或见耳窍皮肤潮红,或呈弥漫性或为局限性,微痛微痒,或瘙痒心烦不安,耳膜鲜红,血络显露,或耳膜穿孔脓液外渗。口苦咽干,胸胁苦满,易怒易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数有力是肝胆湿热证的典型表现。

治疗

治法

清耳利湿

方药

龙胆泻肝汤。

常用中药

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柴胡、甘草、当归、生地。

针灸治疗

耳痛较甚者,可刺合谷、内关、少商等穴,以 通经活络,泄热止痛。

其他治疗

1、涂敷

可用黄金膏、紫金锭局部涂敷。

2、滴耳

可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制成滴耳液滴耳。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