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蓄水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膀胱蓄水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膀胱气化失司,水蓄膀胱,以小腹膨大、胀急作痛,小便不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某些外感热病的表证阶段。西医学泌尿系感染、肾炎水肿、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中可见本证。
其它名称
蓄水证,水逆证,太阳蓄水证,水吐证,足太阴寒湿证,五苓散证
发病部位
膀胱
相关疾病
泌尿系感染、肾炎水肿、慢性肾功能不全
症状详情
常见病
外感热病的表证阶段。西医学泌尿系感染、肾炎水肿、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病因
病因
外邪入里,三焦水道失调、膀胱气化不行,水蓄膀胱而成。
表现
临床表现
微热恶风,汗出,少腹胀满,小便不利,心烦口渴,渴欲饮水,饮水即吐,苔白,脉浮或浮数。
症情分析
外邪人里,三焦水道失调,水蓄膀胱故小便不利,小便胀满急迫。水饮停蓄津不上承故口渴。饮入之水不化而上逆则吐。微发热,苔白,脉浮数者为表邪未尽之象。
治疗
治法
渗湿利水
方药
五苓散、猪苓散。
常用中药
泽泻、获苓、猪苓、滑石、竹叶、薏苡仁、通草、防已、冬瓜皮等。
针灸治疗
有寒热表证者,取穴风池、少海、合谷等,小便不利者,取穴阴谷、阳陵泉等,针用泻法,每日1-2次。
其他治疗
推拿疗法
于少腹膀胱及箕门、三阴交处轻轻按揉,每次2-5分钟,每日1-3次。
转归预后
本证已属余邪为患,经治之后,大多逐步好转,如失治则可致癃闭、而水毒泛滥而成危重之证。也可由严重呕吐、气机逆乱而致脏腑功能紊乱。如余邪潜伏,难免反复发作,多次发作之后,可转入慢性过程。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