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宫虚寒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胞宫虚寒证,中医病证名。指阳气亏虚,胞宫失却温煦,以畏冷肢凉,小腹隐痛、喜温喜按,月经色淡、质稀,或带下清稀,或不孕,或流产,面色白,舌淡苔白等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月经后期、月经量少、闭经、崩漏、痛经、带下、不孕症、妊娠腹痛、胎萎不长等疾病中。西医学的闭经、痛经、慢性宫颈炎、不孕症、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疾病中可见本证。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deficient cold in uterus
其它名称
胞宫阳虚证,胞失温煦证
发病部位
胞宫
就诊科室
妇科
相关疾病
月经后期、月经量少、闭经、崩漏、痛经、带下、不孕症、妊娠腹痛、胎萎不长、闭经、痛经、慢性宫颈炎、不孕症、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
临床表现常见月事延期而来,或错后七、人天,或二、三月始行,抑或如期来潮,唯经量明显减少,或经行时间过短,甚至一、二日即净,或仅来点滴即无,经色浅淡,经质稀薄,腰酸腿软,腹痛绵绵,喜暖喜按等症。乃由阳气素虚,胞宫失于温煦,气少血寒,生化不及所致。治宜扶阳温宫,温经养血,方用大营煎(《景岳全书》)。
2、痛经
临床表现多为经行少腹绵绵作痛,得热痛缓,喜揉喜按,经行量少,色淡质薄,肢冷便溏等阳虚血寒、血行迟滞之特点。盖因阳气不足,阳虚内寒由生,血遇寒则凝泣,加之阳气虚衰,运血无力而致。宜温经养血,方用温经汤(《金匮要略》)。
3、带下病
临床表现多见带下色白质稀,淋漓不断,小腹不温,阴冷等症。此因胞失温煦,阴精不能化血,为湿为浊下注冲任所致。治宜温阳止带,方用内补丸(《女科切要》)。
4、不孕
临床表现为多年不孕,月经初潮般较晚,常后期而行,或经量甚少,或时常闭经、需用药方能来潮,经色晦暗,或如烟油之色,腰痛腿软,性欲淡漠等症。内诊可见胞宫小于正常人者多,亦为其特点。治宜助暖宫,常用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方》)。
5、胎漏
临床表现则见妊娠漏下,血色淡红,量少,或下如黄豆汁,腰腹不温,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唇舌淡暗等症状。乃因阳虚胞寒,精血不足,胎失所养引起。治宜温经暖宫,养血安胎,方用当归寄生汤(《济阴纲目》)。
6、妊娠腹痛、胎动不安、胎堕
多表现为妊娠期间,小腹不时作痛且凉,腹胀等阳虚阴寒内盛之特点。缘由胞乏阳气温养,阴寒之气壅遏于内,胎失所养而致。治宜暖宫散寒、扶阳抑阴,方用胶艾汤(《金匮要略》)
7、胎萎不长
临床表现为妊娠五、六月时,而子宫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大小。治宜温胞养胎,方用长胎白术散(《叶氏女科证治》)。
8、产后恶露不下
表现为恶露不下,或虽下量亦甚少,色紫暗,小腹冷痛胀满,形寒肢冷,脉象细涩等败浊瘀滞之象。治宜温胞散寒,治血行瘀,方用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病因
病因
多因禀赋薄弱,或房劳多产、数坠胎损伤元阳,阳气不足,遂生内寒,胞失温煦,冲任失调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小腹不温,喜温喜按,绵绵作痛,月经或后期而来,或经行量少,或停闭不行,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腰痛腿软,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或沉迟。
症情分析
体质素弱,阳气本虚;或久病伤阳,房劳过度,耗损肾阳,致阴寒内盛,使气血生化不足,运行无力,故经行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阳虚胞失温煦,则小腹不温,绵绵作痛,喜热喜按。阳虚肾气不足,外府失养故腰酸无力。膀胱失煦,故小便清长。阳虚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故大便溏薄。肾为冲任之本胞脉系于肾而络于胞中,肾阳虚弱,虚寒内生,冲任、胞宫失煦,虚寒滞血,故为痛经,表现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寒从热化,故得温则舒。月经后期,月经过少至渐每每发展至闭经。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或沉迟,均为阳虚不能生血行血,胞宫虚寒不能温煦而致血脉不充之象。
治疗
治法
暖宫散寒
方药
当归四逆汤合温经汤。
常用中药
当归、熟地、杜仲、肉桂、吴茱萸、艾叶、煨姜、川椒、白术、阿胶、肉苁蓉、附子、沙蒺藜等。
针灸治疗
1、针刺
取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公孙穴,于经净后开始,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2、发泡灸
经前10天取中极穴,隔以附片,用底径1厘米之艾柱,灸至穴位周围红晕直径达5厘米以上(约需10壮),复以消毒敷料,胶布固定,数小时后灸处起水泡,由小而大,直径可达1-2cm,水泡待其自行吸收。如观察数月不效,仿前法置关元穴灸。本法用于痛经、不孕。
其他治疗
推拿
先按压腰骶两侧痛敏感点5-7分钟,然后以关元穴为中心揉压小腹7-10分钟,双侧三阴交3-5分钟,并加揉压足三里、公孙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转归预后
本证缘由阳气不足,胞失温煦所致。胞宫乃经行之所,恶露之源,寒则血行滞涩。故常常演变为虚寒挟瘀之证,而易引起癥瘕等疾;胞宫虚寒证因阳虚气化不利,易挟湿浊内阻,又可形成寒湿瘀结之证,导致带下、癥瘕等病。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